2012年2月5日在慈溪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一、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谋划布局“十二五”发展战略,聚力推进 “城镇建设年”和 “产业平台推进年”两大攻坚活动,提振信心、奋发有为,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目标,实现了 “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4%,其中:一产增加值43.5亿元,增长4.2%;二产增加值527.5亿元,增长11.3%;三产增加值305.2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 60.2: 34.8。
2011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3亿元,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增长33.3%;自营出口83.5亿美元,增长21.2%;实际利用外资4.17亿美元,增长15.2%;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23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260元,增长1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5%;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6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01%,城乡调查失业率2.12%;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79.03%;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0.32件,下降3%;人口自然增长率0.76‰;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704吨标煤,下降4.61%;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全面建成5.6万亩市县两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基本形成2.5万亩农作物生产能力。
——制造业量升质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28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536亿元,同比增长17.7%。稳步拓展国内市场份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国内销售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21.6%。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21.9亿元,同比增长25.6%。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市)称号。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政府投资项目调整后安排136个,年度计划投资77.0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5.2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97.8%; 126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调整后为130.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8.4亿元,为年度计划的98.5%。东三环南延及南三环线工程、星光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市红十字医院迁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完工。
——开放合作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0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实际引进市外内资42.3亿元,同比增长23.4%。新办境外企业23家。海洋经济实现良好起步。提出了 “打造宁波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的总体目标,制定出台 “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意见”、 “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
——市场物价回落企稳,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3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52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中央级财政收入57.78亿元,同比增长21.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0.64亿元,同比增长30.4%。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11亿元和1268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5.3%和15.4%。
——民生保障日益健全,居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面扩质提,分别新增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8.28万人、 7.63万人、 6.32万人、9.19万人、 8.88万人。发放低保及帮扶资金7723万元、基本物价补贴850万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9%,全面启动20个镇 (街道)公办幼儿园建设。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15起,比上年同期下降4.4%。
——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健全。文化商务区总部经济楼宇、科博文化中心、城市展示馆等项目全面开工。界牌、北二环东延、景观大道等综合改造区块完成拆迁面积22.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39.1%,市域城市化率达到64.8%。 “农房两改”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拆迁4029户,安置7131户。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61%,工业与生活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9%,农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8%,工业与生活的氨氮排放量削减2.8%,农业的氨氮排放量削减3.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3%,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3.5%。出台实施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 “森林慈溪”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平原绿化面积1万余亩, 24个村获宁波市首批 “森林村庄”称号。
二、 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总体目标,坚定信心,破难创新,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各项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效,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迈出坚实的一步。
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自营出口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R&D支出占GDP比例1.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2.5%以内,城乡调查失业率3.5%以内,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3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61%,工业与生活的化学需氧量削减2.5%,农业的化学需氧量削减2.4%,工业与生活的氨氮削减2.0%,农业的氨氮削减3.0%,二氧化硫削减3.0%,氮氧化物削减3.0%,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2%以上,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81%,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3件以内。
三、 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策
按照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以优化环境为依托,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千方百计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优化内外贸发展环境,依托家电服务中心等平台功能提升和建设,健全完善国内营销体系。引导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全年自营出口超过92亿美元。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价格补贴等各项补助政策,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0亿元。
——以创新突破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慈东滨海区要提升功能定位,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完善和重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完成产业投资5亿元。现代农业开发区围绕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力争形成农作物生产能力4万亩。启动建设商品市场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力争开园运行鸣鹤风景区。加快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入126亿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
——以改造更新为手段,进一步提高新型城市化水平。加快打造现代化品质新城区。高质高效推进文化商务区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聚力推进北二环东延、三北大街西延、城南一期、景观大道等重点板块综合改造,加快梅林、新潮塘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发展服务业。积极实施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创意等重点服务业,加快城西休闲商务区、联盛国际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特色小城市和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
——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着力打造宁波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改善沿海基础设施,建设观附公路北延工程、郑徐水库工程、灵峰浦拓疏工程等沿海重点要素保障工程。强化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徐家浦至松浦围涂区造地二期工程、四灶浦-水云浦开发造地工程、镇龙浦围涂工程等项目。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度任务。优化人居环境,积极推进 “森林慈溪”行动计划,稳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加快全市集污纳管与污水接纳支线工程。强化生态治理,巩固废塑料行业等重点专项治理成果,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落后产能。
——以保障民生为根本,进一步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公共就业服务,力争全年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3万个。加快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进程,力争全年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81%。推进宁波大市医疗保险统筹以及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和产业,扩大居家养老覆盖面,不断提高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聚力推进住房安居工程,力争全年推出各类保障性住房800套以上。推进学前教育全面达标,力争完成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以上。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以社会和谐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着力营造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深化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推广实施“网格化管理、互助式服务”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强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调处,重点防范和化解宏观环境偏紧可能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加强 “平安慈溪”建设,加快建设大视频防控体系,努力保持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稳中有降。做好食品药品安全、消防交通安全和企业生产安全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推动群众安全感持续上升。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探索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深入实施企业 “创二代”培育工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打造地方金融高地,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股权、专利、品牌等资产抵质押贷款,争取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扩点,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短期融资债券发行,力争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家。积极实施 “上林英才”计划,全面落实创业创新资助、融资担保、创业场所租金补贴、住房保障等一系列引才政策,力争引进各类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0名,不断提高各类人才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