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 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1-02-25 阅读: 1847

2020年9月27日在慈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主任  周 其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宁波市委和慈溪市委会议精神,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是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社会治理领域创新运用的“姊妹篇”。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基层组织作用,着力构建与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相适应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深化法治慈溪、平安慈溪建设,提升我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规范化建设落实情况

一是机构设置情况。2020年7月2日,我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三定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以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为依托,组建慈溪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简称市矛调中心),中心为市委、市政府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正科(局)级,挂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简称市综合指挥中心)、市智慧城管中心牌子,由市委政法委管理。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兼任中心党组书记,强化党建引领。中心设事业编制19名,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中1名新设副主任兼信访局副局长,负责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业务);下设6个科室,股(科)级领导职数7名。

二是办公场所建设情况。根据我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提升建设方案,市矛调中心总体按照线上线下业务区别分为两大平台,分别在两块场地办公。线上平台即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平台,主要负责12345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81890)、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以及智慧城管业务。线下平台主要负责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业务,于去年7月份在市信访局原办公楼基础上改扩建,总投资约650万元,目前总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米。

三是力量资源整合情况。目前,市矛调中心线下平台内设诉讼服务区、法律服务区、劳动仲裁区、联合接访区、信访调处区等五个功能区块,设立了综合受理窗口在内的25个受理窗口,21家市级职能单位(部门)以“常驻、轮驻”等方式进驻中心。各派驻单位工作人员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派驻工作期间实行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市信访局整体入驻市矛调中心集中办公,具体承担市矛调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业务相关的运行服务职能。

(二)机制运行情况

市矛调中心全面运行落实分类处理、即接即办、多级联动、教育疏导、会商研判、公开监督、依法处置等七大机制。在市大数据中心支持下自主开发中心“人民来访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一窗综合受理、分类分流处理、全程留痕管理。按照“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原则,通过一窗无差别受理,将信访和矛盾纠纷依法分流导入诉讼、仲裁、复议、行政和信访途径,信访部门做好全流程业务指导。深化诉调、检调、警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多元解决机制,明确对一般性矛盾由事权部门及时处理,对复杂事项由矛调中心研判联调处置,对疑难案件启动信访联席会议机制进行积案化解或依法终结,从而有效衔接了访调、诉调环节,使得“访-调-仲-诉”过程链在同一空间内初步打通。同时引入人民调委会、医调委等专业调解组织力量,推进“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品牌调解室(众和调解工作室)等功能室建设,为积极吸纳社会帮扶、公益服务、行业性调解等相关多元力量资源进驻提供了条件。今年以来,截止8月底中心线下平台共接待各类来访4155批5271人次,其中信访矛盾纠纷1139余件,初次来访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除反复来访的信访老户(1032人次)外,二次来访率不超过1%。

(三)线上线下数字化联动情况

不断研究我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整合优化方案,促线上线下数字化联动。在上级顶层设计统筹的基础上,加大各部门向基层延伸的信息系统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实现12345政务咨询投诉、智慧城管、“E宁波”、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ODR)等相关平台应用数据的互联共享,逐步实现市域内各类问题发现、流转、归集、分析、处置的“一网办”。如目前已实现社会治理问题从“E宁波”平台到智慧城管平台自动流转,通过系统的关联功能,将“E宁波”平台内智慧城管案件进行识别和上报,以零人工零干预实现案件同步流转,截至目前共计流转449起,处置率为100%。该项自主研发作为宁波大市内的首创之举,前期已在周巷镇、新浦镇进行试点,下步将视情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同时充分利用网格员、信息采集员、热线受理员等各类基层数据,探索建立市级层面的全业务系统“慈云治”,形成以上报、流转、处置、评价于一体的闭环业务平台,并辅以数据分析、研判功能,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持续推广应用省ODR平台、“浙里调”APP、“移动微法院”等有效载体,打破矛盾调解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互补。

(四)基层下沉延伸情况

一是推动市、镇(街道)两级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8个镇(街道)矛调中心的硬件建设工作已基本全部完成,村社区矛调平台建设结合村社区换届也已正式展开(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同时镇(街道)创新创优,为我市后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如宗汉街道突出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一网格”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一体化建设;胜山镇建立年轻干部驻矛调中心信访岗位锻炼机制、集中引入多元社会调解力量;观海卫镇矛调中心建立每月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会商等。

二是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融入基层网格。重点以基层网格为支点,构建矛盾纠纷快速调处机制,全市73名员额法官、54名法官助力“融网进格”;推动“三治”深化融入,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2019年共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试行“微项目·微自治”,70余个微项目在58个社区中顺利运行。此外,各镇(街道)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了“小墙热线”“老励工作室”等一批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调处特色品牌。这些延伸至全市基层各个点位的具体工作,也在实质上与我市矛调中心建设实现了点面结合,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闯开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五)助力涉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今年1月底至3月下旬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因新冠疫情形势发展,我市暂时关闭市矛调中心接待服务大厅运行,以市信访局及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12345”政务热线和网上信访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主桥梁、主战场作用。2-3月份热线平台共受理各类来电3万余件,其中涉疫投诉咨询件占比近半。建立涉疫信访事项跟踪督办机制,减少同一事项重复投诉率。建立“12345”平台回访抽查机制,重点抽查部门办结的投诉件。建立倒逼措施应用机制,对抽查发现的群众不满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对账销号;市纪委等部门参与核查,提出意见;将抽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同时,结合疫情“精密智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实际,核查镇(街道)对隔离安置、社区管控、复工复产等信访诉求的办理情况,并编制《每日疫情专报》等刊物100余期,梳理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呈送市领导和疫情防控成员单位,为高效、精准地开展防控疫情提供数据支撑。此外,积极发动全市上千名网格员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将排查、宣传、防控、服务等四大职责集成一体,织密织细疫情防控防护网。疫情期间全市网格通过电话查询、实地走访共排查219万余人次,向群众发放纸质宣传资料155万余份,微信宣传告知9.6万余次。以中心战“疫”事迹为主线的各类报道,相继发表在人民网、宁波日报、慈溪日报、慈溪机关党建网等多个平台,中心公众微信号推送疫情防控专栏66期。

二、 存在短板与弱项

目前市矛调中心已在全市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来中心找“说法”已成为部分遇到矛盾纠纷群众的第一选择。但总体看,我市矛调中心仍存在明显短板与弱项,全市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仍有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下步工作中继续深化改进。

一是市矛调中心硬件设施仍不够完善。受现有场地条件限制,我市矛调中心只能分线上线下两块运行,对市中心内部资源力量整合以及流程融合构成了直接影响,也不利于人员力量配备及建设发展。同时,省及宁波市将我市定位一类地区,要求实现县级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 9个中心平台成建制入驻市中心,但因场地面积受限,如诉讼服务中心、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还是只能以数据联动或功能窗口方式完成进驻,距离上级设定的多中心向一中心转变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市矛调中心作用功能发挥还需进一步提高。市矛调中心内外机制和流程还未完全理顺,部门机构进驻后整而不合、联而不动的问题仍然存在。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流程、协同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中心实际解决事情的能力和调解公信力都还不够高。

三是内外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作为新事物新平台,市矛调中心还缺乏相应的指导性规范性权威法规支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与相关职能部门传统条线上的法定授权程序重叠、冲突等现象,部分职能部门对窗口授权不充分、单位与窗口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也仍然存在,相应关系及职责边界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四是调解力量仍有不足。人民调解、特别是专业行业调解(金融、医疗、交通等)、品牌调解等调解力量不足,各类社会多元力量的功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调处、多元化解的矛盾纠纷解决工作模式有待健全完善。

五是信息系统尚未完全整合。受硬件、技术、政策以及级别权限影响,市矛调中心各业务平台各自独立,同时多中心间的工作数据、工作流程仍难以实现高水平融合对接,影响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互联互通。

六是分析研判工作还需加强。市矛调中心各大业务平台、市级镇级各类平台每日产生大量数据,但大数据应用不足,导致数据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影响社会治理分析研判、风险预警能力。

三、 下步工作谋划

下一步,我市矛调中心将围绕“功能定位、资源整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制网络、信息系统、队伍建设、立法工作”等八个方面的问题作一探索研究,按照“怎么顺、怎么做”的要求,理出一个横向一环紧扣一环、纵向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流程,真正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一) 抓政治站位

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是省域治理现代化中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探索,是浙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是“重要窗口”建设中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二) 抓功能定位

明确市矛调中心功能定位为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事件处置、社会风险研判3个平台,实质上就是要以中心为抓手打造新时期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深化诉源治理的大平台,防范风险隐患的指挥部。要依托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市矛调中心在全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中的核心枢纽定位,促中心提升派单督办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为中心统筹调度整合全市多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量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三) 抓运行机制

要深化完善各项运行机制,进而实现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一是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厘清市矛调中心内部各功能区块职责任务,以此打通调解、仲裁、信访、法律援助、司法裁判等内在联系,实现访调、访诉分流和无缝对接,诉讼与非诉矛盾纠纷化解手段有效整合。二是四级联动机制。强化市、镇(街道)、村居及网格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的主阵地作用。理顺镇(街道)层面基层社会治理组织领导体系,实现中心大框架内矛盾纠纷联合受理平台、综合信息指挥室、基层治理四平台、网格员队伍等社会治理相关元素的全衔接全联动。三是信息协同机制。积极参与全省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矛盾调处事项分类标准,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清单,完善事项办理标准,规范业务协同流程;以市、镇(街道)中心及村(社区)平台为枢纽,提升事件分流、在线调解、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等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抓调解力量

一是引入社会多元力量。依托市矛调中心平台全面引入行业调处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民间品牌调解组织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清单,最大限度发挥进驻单位、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及社会多元力量的功能作用,切实提升并发挥中心的调处化解能力。二是打造特色亮点品牌。继续以我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网通”工程为载体,以基层网格为支点,进一步整合“信访代办员”“网格法官”“网格司法员”“网格律师”“专兼职网格调解员”等力量,发挥“圆桌夜谈”“乡贤会”“老娘舅”等资源平台及社会力量作用。

(五) 抓工作质效

一是落实领导下访接访制度。以领导下访接访平台为推动信访矛盾化解的主阵地,实现管理专人化、接访制度化、下访常态化,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推动信访问题有效化解。二是强化初信初访办理。通过首问负责制、全员接访办信制、定期分析排查制等,切实提高信访件办理质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前端受理、中间跟进、末端督办全流程实现中心平台的融合功能,全面整合市域范围内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业务、资源和力量,提升调处化解能力。三是提升分析研判能力。建立完善多中心的衔接联通机制、推进镇(街道)“四个平台”内部信息源融合,逐步实现市域内各类问题发现、流转、归集、分析、处置的“一网办”,有效分析研判各类社会安全隐患,提早预警、提前干预。四是充分发挥考核考评作用。建立健全部门职责清单,通过落实首问责任制、考核通报制度、不胜任人员退回制度等管理行为,将各功能区块与窗口作为压实各相关化解主体的有效着力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纠纷受理、分流派单、纠纷调处、分析研判、跟踪督促的“闭环”运行机制。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136388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