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9-12-18 阅读: 866

2019年9月27日在慈溪市人大常委会评议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作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史立权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我市2017年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并请参加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意见。

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农村生态品质得到不断优化,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通过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可以直观感受的工程项目的建设支撑,将美好环境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一个接一个乡村迸发出发展新活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一)优化农村布局,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一是修编完善《慈溪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以空间结构调整带动人口结构优化和资源均衡配置,引导推进全市城镇规划区范围外111个村的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区)集中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镇规划区集成,资源要素向高效集约利用方式转变。充分挖掘乡土元素、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产业发展等乡村特色,完成2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和10个保留村涉及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形成各自村庄特色,达到“城镇高度集聚,农村多样保留”的效果。同时,针对现有村庄布局规划即将于明年底到期的实际,按照新时代“全域景区化”新标准谋划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目前新一轮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初步方案已编制完成,待与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后再行报批实施,以确保全市村庄布局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住房保障。近年来,我市将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完善政策规定、优化建房审批、落实建房指标等方式保障农民建房需求。开展以户为单位住房情况、宅基地用地需求、危房户、无房户情况专项调查,建立“一户一档”数据库并动态跟踪监管基本档案统筹农民建房需求。深入推进“破解农民建房难”专项行动,对农村宅基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实行“按需分配、专项管理”的工作机制,2017年和2018年共安排占用耕地农民建房新增指标280亩,对无房户、危房户和困难户实现“应保尽保”,目前我市农村无房户和危房户用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操作细则》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分阶段推进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2017年和2018年我市共批准农民建房6497户,批准用地面积790亩,超额完成宁波下达农民建房用地保障任务。

(二)注重梯次递进,推进分类培育升级提质。一是“十三五”期间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打造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自2016年以来,以精品村、示范村、宜居村和风景线(简称“三村一线”)分类培育建设为载体和抓手,面上抓整体纵深推进,点上抓示范亮点出彩,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打造稳步有序推进。目前,全市美丽乡村分类培育建设已覆盖134个行政村(剔除重复村后),其中培育精品村11个、示范村15个、宜居村110个,新打造市级风景线1条(中横线精品线)、提升市级风景线1条(南部沿山精品线),新打造镇级风景线2条(胜山镇四灶浦沿江风情线和新浦镇海韵风情线);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5个、特色精品村12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示范村7个、合格村86个。龙山镇方家河头村成为全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还成为全省45个《乡村振兴浙江行》专题片拍摄村之一,观海卫镇双湖村入选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开发典型案例。我市成功创建成为2018年度省美丽乡村示范县。二是“三村一线”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聚焦聚力工程项目建设实效,“三村一线”累计批复工程直接投入总额7.9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5.8亿元。完成村级道路改造提升41.5万平方米,立面改造93.3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提升39.1万平方米,绿道建设23公里,路灯改造5047盏,河道护栏提升3.3万米,停车位新增1244个;累计兑现政策扶持资金2.33亿元。周巷镇万安庄村和崇寿镇傅家路村2个村率先完成精品村培育建设,龙山镇方家河头村等7个精品村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培育建设。长河镇垫桥村、观海卫镇王叶村、桥头镇五姓村等10个示范村已完成培育建设,胜山镇四灶村等4个村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培育建设。2016—2018年度培育的73个宜居村已全部完成项目建设,2019年度新培育的37个宜居村力争到年底有25个左右的村完成项目建设。中横线精品线西段(周巷—宗汉段)全线竣工,东段(龙山—附海段)已完成工程进度的70%,预计年底前全面完工,中段(桥头—坎墩段)已完成项目立项,即将开工建设。胜山镇四灶浦沿江风情线和新浦镇海韵风情线建设项目进入扫尾阶段,年内可打造完毕。三是扎实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和全面融入“大花园”建设目标,我市2017年启动村庄景区化建设,大力培育创建A级景区村庄,计划到2022年全市目标培育A级景区村庄113个以上,其中3A级景区村庄15个以上。通过两年培育创建,全市已创建40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8个、2A级12个、A级20个;兑现创建奖励资金116万元。2019年计划再创建景区村庄18个,其中3A级1个、2A级5个、A级12个。

(三)加强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改善。一是逐步推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近年来,生活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新时尚。2017年我市启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以来,全面有序推进城乡统筹协调的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处置三大垃圾分类攻坚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垃圾分类覆盖行政村达到195个,行政村覆盖率71.4%,坎墩街道创建为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在源头分类上抓实宣传引导,组建市垃圾分类办,制定标准与经费补助政策,开展督查,加大推进力度。目前,发放家用分类桶行政村达72个、设置有害垃圾储存点182个、可回收物回收点152个、分类体验馆20个。抓实广告宣传、媒体报道与“十进”活动,已累计投放公益广告380余次,媒体报道135次,各层级专项活动1500余次。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我市“我要换糖”平台入驻企业45家,山鹰纸业大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在坎墩开工建设。在收集运输上抓好网络构建,实现“以桶换桶”全覆盖,配备专业运输车辆139辆、中转站点42座,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完善餐厨垃圾、有害垃圾收运体系,餐厨垃圾规范化收运向全市推广,签订协议单位1600余家,有害垃圾每月21日开展收集日活动。在终端处置上抓好提标,实施投资6.9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炉排炉提标改造工程,处置量提升至每日2250吨,实现农村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投资2600万元的餐厨垃圾BOT项目二期,处置量提升至每日200吨。启动投资4500万元的每日处置量200吨的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同时,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有害垃圾处置企业等开展多轮谈判,努力畅通分类后垃圾处置渠道。二是加大农村“厕所革命”力度。根据市卫生健康局2018年年初统计结果,我市现有各类农村公厕3604座。根据《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有关标准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我市确定需改造公厕2087座。根据2018年年初省里明确的三年完成农村公厕改造要求(今年根据上级要求调整为五年完成),2018年我市需完成762座的改造任务。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8年度我市实际完成农村公厕改造850座,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8700余万元,我市被评为省优秀县(市、区)。匡堰镇“三强化三注重三培育”打造农村“厕所革命”的有效做法,作为唯一的公厕改造案例被列为宁波市“城乡争优”蝶变样板,周巷镇率先采用绿色环保装配式公厕作为“厕所革命”试点方案的创新做法也获得了浙江新闻等省级媒体的报道。2019年度我市计划完成公厕改造360座,截止7月底,已完成设计360座,开工356座,开工率98.61%,完工141座,完工率39.06%,累计完成投资4150万元。此外,还同步有序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际保留旅游厕所48座。今年计划再建设15座旅游厕所,目前已建成4座。“厕所革命”以来,已累计兑现政策扶持资金共542.72万元。三是持续推进镇村水环境整治和小流域治理。近年来,以创建宁波市水环境建设镇、村项目为抓手,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目标,开展以水系沟通、河道拓疏、岸坡整理、生态护岸、景观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整治,成效明显。2017以来,我市新增2 个宁波市水环境建设镇,其中附海镇列入第四批(2017-2019年),三年计划累计完成河道整治41条段,长44.68公里,概算投资3905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214万元。周巷镇列入第五批(2018-2020年),三年计划累计完成河道整治15条段,长23.27公里,概算投资3826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20万元。2017以来创建宁波市水环境建设村17个,概算投资4220万元,目前14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已下拨补助资金1578.38万元。今年启动的三个项目已完成方案审查。截至目前,我市共创建宁波市水环境建设镇6个、村89个,慈溪市级水环境建设村101个,创建数量列宁波市首位,匡堰镇被评为宁波市2018年度“美丽水乡”。为有效提升我市沿山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缓解下游村庄洪涝问题并切实改善两岸水土流失情况,我市积极实施小流域治理。2017年以来对沿山4个镇共实施完成水毁修复、溪坑整治等小流域治理项目8个,治理长度16公里,完成投资1261万元。2019年计划实施掌起镇任佳溪村防洪分流工程,治理长度1.54公里,概算投资1443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

(四)聚焦短板补齐,不断加大设施配套力度。一是扎实提升城乡公交建设管理运行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城乡公交线路103条,其中城市公交20条、城乡公交83条。2017年以来,新增公交线路 14条,优化调整36条,公交里程增加302.7公里,村村通公交率100%,市民满意度80%以上。全市公交车全部安装GPS定位和车载视频终端,并纳入调度指挥平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公共交通分担率达18%以上。完成新增更新公交车103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91辆、天然气公交车8辆,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96%;更新CNG双燃气出租车301辆,试点更新纯电动出租车5辆,清洁能源车辆占比继续保持100%。完成方特站乡镇运输服务站改造试点,先后新增特色旅游公交、定制公交、定制班线,使传统客运与旅游有机融合。完成新建改建公交停靠站101个,试点完成新城大道(环创中心)8只公交停靠站电子站牌改造。推进公交充电桩建设,建成客运中心站、客运南站公交充电站2座,累计设置公交充电桩85个。推进智慧公交建设,完成“交通一卡通”项目的公交POS环境部署和网点设施安装,实现宁波、杭州、上海等地互通。对掌上公交APP进行功能升级,乘客可以实时查询线路、时间、换乘等信息,实现对高铁余姚站相关线路智能化调度。二是切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2018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463.7公里(含县、乡、村道),占全市公路网总里程(含高速)的90%,其中一级公路139公里、二级公路198.8公里、三级公路254.9公里、四级公路871公里,基本实现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较大自然村通等级公路,全市等级公路率100%。制定出台《关于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相关配套政策,实施2018—2020年三年攻坚行动。2018年新改建农村公路8.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85公里,完善安防工程4公里,实施危桥改造20座(其中桥头跳车整治14座),建成普通公路服务站4个,建设改造港湾式停靠站22个,建成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131个,更新农村客车45辆。“四好农村路”总投资约5.2亿元(不含胜陆公路投资额)。匡堰镇被评为宁波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2019年计划新改建公路项目4个,其中胜山观光路已基本完工,新观附公路已基本完成路基换填。路面维修工程已完成30公里,中横线、西龙线、2019年县道公路维修等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安防工程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完成危桥改造3座、公路服务站3个,港湾式停靠站已明确相应建设任务,更新农村客车已制定相应购制方案,累计创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里程313公里。三是持续推进农村停车场建设。随着农村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递增,农村停车难现象日益凸显。为缓解农村停车难现状,我市自2013年起已逐步布局推进农村停车场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边角料地等建设公共停车场。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共新增停车位2766个,其中2017年新增918个、2018年新增1448个、今年上半年新增400个。行政村规范化停车场覆盖面达到84.7%。

(五)立足富民强村,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一是分类施策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消除。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工作,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比2017年增加13个,占比达100%,已全面消除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有7个,比2017年减少15个;经营性收入20万以下村有9个,比2017年减少24个。2018年,兑现10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扶持项目专项补助资金1509.5万元,兑现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975万元。按照2019年力争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村的目标,对现有的9个村(观海卫镇7个、横河镇1个、宗汉街道1个)通过购买物业用房、优化资产配置等措施实施“一村一策”精准帮扶,目前相关帮扶项目和具体措施正在落实中。二是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导向,连续制定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系列政策意见,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呈现持续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4.75亿元,比2017年增长26.47%,村均481万元;可用收入9.43亿元,比2017年增长19.22%,村均307万元;经营性收入4.6亿元,比2017年增长13.32%,村均150万元。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深挖潜力,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收途径。一方面大力发展物业经济,2017年和2018年,全市各村通过出租各类村级物业用房实现租赁收入达4.2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展美丽经济,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同时通过合资合作、村庄整理等方式探索丰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围绕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扶持、留用地兑现、财政转移支付、帮扶结对等重点,连续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逐步形成政策普惠与定向扶助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切实增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市级财政累计兑现村级发展留用地指标费1.07亿元、公用经费等其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资金5.4亿元。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以改革措施落地见效、释放红利,通过实现“股改”全覆盖、“三资”大监管等举措进一步激发新活力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村民主体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地在建设推进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政府做、群众看”的现象,“要我建”的多,“我要建”的少,村民关心参与支持美丽庭院创建、生活垃圾分类以及美丽乡村具体建设活动的良好氛围尚未真正形成。二是不平衡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经过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市行政村整体村容村貌有了不小提升,但不同村庄之间和村庄内部不同区域之间面貌差距大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农民建房群众呼声依然较高。三是规划不重视和设计不落实有待进一步破解。近年来各地特别是村一级虽然对规划、设计的重视和认识程度有所提高,但规划落地难、不舍得投入、不按图施工随意变更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存在,导致部分建设档次不高、内涵不丰富、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村风貌和乡土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我市城乡融合度较高,但由此也带来了城乡明显的同质化发展,在乡土元素、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产业特点等乡村特色的挖掘和留住乡情乡愁上尚有一定差距。五是社会资本引进参与村庄经营有待进一步发力。现阶段,建设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单一,同时各级财政相对困难,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动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通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抓、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抓的久久为功,既是我们以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最根本的一条宝贵经验,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牢牢把握。下步工作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乡村形象再塑造、乡村环境再提升、乡村设施再完善、乡村产业再培育,不断拓亮点、补短板,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来说要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要在村容村貌焕发新颜上下功夫。按照“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景”的要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乡土气息、江南味道、诗画韵味的魅力村庄,坚决为落后面貌做“减法”“除法”,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编制完成新一轮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并做到“两规”无缝对接。统筹确定村庄功能类型、空间布局、用地规模,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完善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探索确立合适的建设模式,做到巧借山水、错落有致,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从源头强化景观风貌管控。二是“三村一线”分类培育建设要加快收口成形。聚焦聚力项目建设和实效,力争在明年上半年完成11个精品村、15个示范村、110个宜居村的培育项目建设,中横线精品线、胜山镇四灶浦沿江风情线和新浦镇海韵风情线全线打造完毕。通过“十三五”期间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实现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从“打基础”到“上台阶”的转变。三是借助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契机加快村庄景区化建设。立足共建共融共享,整合美丽村落的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禀赋,统筹建房、建村、建景有机融合,打造形成一批“自然生态型”、“景村结合型”、“历史文化型”、“产业结合型”等不同类型的景区村庄。四是着力推进“住有所居”向“居有所安”转变,不断提升村民居住品质。深化农村土地民主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建房村级议事制度,保障农户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落实个人建房专项指标,深化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改革,农村耕地建房审批由点状式向块状式模式转变,完善农民建房用地监督管理机制。立足安全舒适,加强农房建设全过程管理,落实通用图集、带方案审批、农村建筑工匠分类分级管理等制度,确保农房有特色、有品质,坚决守牢质量安全生命线。

(二)要在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上下功夫。抓住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水环境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提高农村环境承载力和生活宜居度。一要全面有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要求,重点立足宣传引导和设施能力建设,力争实现到明年行政村覆盖面达到80%以上、到2022年基本全覆盖的目标。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依托村规民约、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等模式,提升前端分类投放参与度与精准度。抓实规范化收运工作,配备分类集运车辆,统一、规范收运车辆标识,在条件成熟的行政村率先试点分类收运。加大处置设施建设,在今年年底前建成1个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力争建成每日处置量200吨的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加速推进市综合垃圾填埋场、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8号炉等项目建设前期,确保我市农村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得到精准处置。二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厕所是关键小事、民生大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原则,按照五年改造完成计划稳步有序推进。同时,制定新一轮旅游厕所革命的改造计划,到2021年新(改)建旅游厕所55座。积极探索运维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符合实际、可以承受。三要持续改善水环境面貌。坚持水岸同治、上下游齐治,坚持保护与修复、建设与管理同抓,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扎实开展控源、截污、生态提升“三大行动”,推进水系互联互通和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景观。

(三)要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在全面完善通信、电力、物流等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抓住“四好农村路”、城乡公交发展、农村停车场建设等,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加法”“乘法”,不断提高村民的出行和居住质量。一要高质量发展“四好农村路”。按照2019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4.7公里、路面维修60公里、安防工程18公里、危桥改造6座,创建普通公路服务站5个、港湾式停靠站20个的目标,扎实推进农村路网提标升级。根据《慈溪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实打实落实推进各镇、街道今明两年建设任务。农村交通条件和出行环境持续改善,优化提升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同时进一步推动管养机制健全到位。二要协调推进城乡公交建管运行。合理优化、新增公交服务线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成44个公交停靠站新建改建,更新45辆农村客运车辆,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升级累计不低于180个,加快推进观海卫客运站、高新产业园区客运综合运输服务站等重点客运场站建设。加快20辆新能源车辆购置和配套充电站建设前期准备,试点推出校园、企业等定制公交服务。三要加大农村停车场建设力度。按照今年新增1635个、明年新增1575个,且90%以上行政村拥有规范化停车场的目标,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停车场建设,并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停车秩序。

(四)要在因地制宜强村富民上下功夫。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要因地制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让农业更有魅力、农村更有活力、农民更有奔头。一要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多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消薄”。积极探索集体经济“镇村联建(购)统营”新路径,推广飞地置业、抱团置业、精准扶助、投资入股、闲置盘活等发展模式,积极实施市级财政补助村项目,加快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兑现,保障落实村级四项经费,力争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以上。二要做好农旅结合文章。依托特色农林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采摘、观赏等形式的观光农业和体验经济,丰富“农旅”体验内涵,加大桃花、蜜梨、葡萄等“节旅”推介力度,提升农家乐、民宿品质档次,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文化红利大力发展养老养生、运动健康等业态,探索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美丽乡村建设运营团队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宜”、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加速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全域化发展。三要做优做精生态农业。现在人们越来越崇尚绿色消费,但是不少农村产业发展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难以很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要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无害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保障体系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业经营集群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向农业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着力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传统基因与时尚元素、乡村资源与城市要素有机融合,培育一批集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民把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态红利、发展优势,分享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带来的增值收益。提升坎墩大学生农创园等产业平台能级,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创客”回归农村创业,把“人”这道风景打造得更加亮丽,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变成吸引人的田园牧歌,让美丽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时代气息。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1368518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