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在慈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次会议上
市人大财经工委主任 齐建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审议,既是落实《监督法》对人大和政府的法定要求,也是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对《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为做好评估工作,市人大常委会5月初开始着手前期准备,专门制定了评估工作实施方案。8月初起,财经工委组织部分财经议事委员会和财经专家组成员就主要指标完成、重大战略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等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市发展改革局、经信局、民政局、规划局、住建局、商务局等部门对“十三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的汇报分析,市人大常委会其他工作委员会分别赴对口联系部门听取慈溪市人才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市政府及市发展改革局作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组织和牵头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协调推进。各镇(街道)、产业平台、功能板块和专项规划实施部门都按照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开展了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十三五”开局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和各项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十三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十三五”前两年半,规划确定的的五大类33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除城乡调查失业率因政策原因等而无法判断外,其余32个可评估的指标中有28个指标实现了中期进度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市化率、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等4个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预计到“十三五”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等11个指标可提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6个指标可如期完成,中期评估未达要求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等4个指标要实现规划目标存在较大难度。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三五”规划实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实现总体平稳健康发展。2016年、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09.4亿元、1487.8亿元,增速分别为6.5%和10.2%;2018年上半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6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速分别为10.7%、17.6%和9.2%。农业高效集聚发展继续深化,全市土地流转率达72.74%,规模经营率达74.61%;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全面落实,优势制造产业逐步向中高端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8家、企业研究院7家,获宁波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7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获授权专利16156件;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5%,比2015年提高0.12个百分点。
3.社会民生事业持续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本市户籍居民各类养老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实行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剧院、科博中心等文化公建群建成投用,胜陆公路二期工程加快建设。
4.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五水共治”强力推进,全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初显,2017年我市大气环境优良率、综合污染指数、PM2.5年平均浓度都有明显改善。“森林慈溪”建设成果显著,“十三五”以来新增平原绿化4880亩 ,建设示范林示范点4个,成功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2个,修复提升沿海防护林550亩。
二、“十三五”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对照规划目标、重要任务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少数指标完成存在一定难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1.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市一直以来以工业立市,加上近年来杭州湾新区工业发展迅猛,同时服务业大项目缺乏,新的增长点不多,致使我市三产比重出现大幅下滑。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5.1%,比2015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全国(51.6%)、省(52.7)、宁波市(45%)平均水平;其中市级40.75%,也基本只与2015年持平,与占比达到45%的规划目标差距较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201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只有23.9%。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2017年,市级规上工业企业1180家,工业总产值为1426.04亿元,规上企业平均规模仅为1.2亿元/家;市级重点发展的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为208.2亿元,仅占市级规上工业产值的14.6%。
2.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创新投入力度不够,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经费占比指标依然较低。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75%,而昆山和顺德分别达到3.1%和3.4%,这与我们制造强市的地位有点不相称。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偏低,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予量分别为13378件和7751件,而昆山分别达到18159件和9833件,顺德更是达到31353件和18752件,专利授权又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相对较少。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偏少,市级拥有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仅有56家,中科院两大平台还在建设之中;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53家,只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13.0%;众创空间等孵化器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创新人才集聚严重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目前仅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5560人,仅占人才总量的2.71%;拥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只有34名,而昆山有108名。
3.财政金融风险压力趋大。近几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各项支出特别是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与日俱增。同时,在国家控制增量、化解存量、清理和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大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受限,既严重影响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又造成存量债务调度运作困难。金融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市积极整治金融生态,着力化解金融风险,不良贷款率高企等金融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但企业“两链”风险、恶意逃废债、房地产信贷风险等事件仍有发生,影响金融秩序稳定。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制造业贷款逐年下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7.6%,占贷款总量比重仅为33.5%,比近五年来最高值(2014年2月占比49.4%)减少15.9个百分点。
4.城乡宜居环境仍需优化。中心城区集聚度不高,2017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为4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规模占全市比重为26.9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仅为19.16%,城市化率为68.8%,仅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预计难以完成“十三五”末75%的目标。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分布城乡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缺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仍然不足,三级医院仅有1家,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历史欠账较多,2018年上半年只达到2.7张,比2015年2.19张增加了0.51张,与“十三五”规划达到4张的预期目标差距较大,预计“十三五”将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养老难”问题将会更加明显。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离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等指标都低于全国、省、宁波市的平均水平。
三、进一步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今后两年多,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事业,高起点进入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后期,需要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背景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审时度势,抓住用好各种机遇,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和更强的力度推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1.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引领作用。要坚持“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的总体指导和综合调控作用,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和监测监督,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刚性约束。
2.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完善产业统筹发展机制,聚焦智能制造,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深化产业引导,继续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慈溪经济发展新动能。
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环创中心、高新区、中科院两大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及早发挥创新平台资源集聚效应。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优化政策扶持方式,鼓励企业重视研发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搭建科技交流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便利。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引进各类人才,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慈溪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4.全面提升城乡宜居水平。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杭州和宁波都市圈,深化与杭州湾新区融合发展,有效提升慈溪发展层级。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城乡一体、推进制度融合为重点,建设覆盖全民、公平共享、衔接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综合改革,及早补齐短板。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环境长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的决议,持续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整治,不断强化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污染源防治,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长效机制,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