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01-04 阅读: 1240
  关于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8年11月27日在慈溪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财经工委副主任 丁 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经主任会议确定,对《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为做好评估工作,市人大从8月初开始着手前期准备,并于9月份函告市政府。10月份,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分别赴对口联系部门或召开座谈会,听取各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11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牵头组织召开有关经济部门和专家座谈会,听取建议意见。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慈溪市“十一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战略,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市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75亿元增加到2007年531亿元,预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年均增长14%;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从目前完成进度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预计到2010年,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34个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20个指标能如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转移等4个指标接近完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公路网密度等4个指标提前完成,而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森林覆盖率、三次产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6个指标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二)重点任务推进总体顺利   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施,二年多来各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升级有所加快。一是制造业继续快速增长,05-08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 13.6%;工业企业进一步向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集聚,2008年上半年两区合计完成工业投资28.3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53.4%;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过去两年多来,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只,宁波市级新产品681只,产品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领域。二是服务业增速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6.5亿元,占GDP比重33.2%,特别是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体的三产服务业有明显带动。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3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亿美元,年均增长接近22%。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快速上升。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走出去”步伐加快,投资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农业规模经营持续扩面,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5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9%,累计建成单体规模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222个。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宁波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4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2.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农村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城区交通向农村延伸,乡村康庄工程全面完成,全市通等级公路的村通班车率实现100%。深入推进农村二次改水工程,完成东部、中西部二次改水19万余户,极大提高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市已累计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12个,竣工面积11万平方米。二是惠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以来,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以高于财政收入增幅速度上升。出台了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多项政策,2007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入达到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同时,着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三保衔接”。   3.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投入,总投资10.4亿元的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继续推进,教场山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扩建工程竣工运行。扎实推进全市漂印染、电镀、小熔炼、化纤等重污染行业整治,全市37家漂印染企业、异地改造的13家电镀企业完成集中搬迁。全面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垃圾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同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十一五”前两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抑制,“十一五”以来,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为590吨,比“十五”期末削减10.1%,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为1204吨,比“十五”期末削减15.7%。   4.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初升高比例达到95.75%,累计建立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着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省级东海明珠工程累计达到11个,市级村落文化宫累计达到165个,其中宁波市级以上村落文化示范点87个。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建立21家城乡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28家,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6.2%。第一轮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91.4%。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6月,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29.05万人,提前实现计划目标。就业和再就业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城乡就业岗位7.8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区间以内。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较好成效。但是,从“十一五”规划要求看,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矛盾仍较为突出。   (一)产业结构层次依然较低。一是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我市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大部分,高、精、尖、新产品不多,工业产品总体处于价值链下游,区域内产业产品结构趋同化现象较重;产业链深度化不足,不少行业虽然已经形成集聚度和区域特色,但产业链之间配套深度不足,深加工项目较少;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科技研发成果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高素质企业人才普遍缺乏。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从2007年的情况看,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传统型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比重为62%,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情况还不相适应。同时,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仍在34%左右徘徊。   (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十一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但要达到“十一五”总体目标仍有一定压力。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技能技改力度不足,自发节能的主体意识依然有待提高。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慢。我市投资已连续多年持续较快增速,要在较高基数的台阶上连年攀升难度增大,从实施情况看,由于受资金和政策处理难等因素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我市投资增速回落较为明显。特别是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工业投资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回落,重点工程项目和建设实施的推进难度加大,部分重点区块、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不快,制约项目建设的因素仍未得到有效破解。同时,受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容乐观。   (四)规划的执行力度尚需增强。主要表现在规划与实施结合不够紧密;抓经济工作的力度还不足,切入点不够准,缺乏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和手段,缺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抓手,抓规划实施工作的合力没有形成等。   三、进一步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十一五”规划中后期的实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影响,今年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已经显现,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和资源环境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突出。因此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抓住影响发展全局的重点任务,以国家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契机,因势利导,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强化规划的刚性。“十一五”规划按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以切实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首先要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其次,要强化“十一五”规划与年度计划和目标责任制的衔接,强化规划与项目的紧密结合,建立规范的规划项目年度计划,促进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转变,使规划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再次,要增强规划实施结果的透明度。“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应在相应媒体上公开,让每一个普通市民都可以实现最充分的“知情权”,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共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更加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必须把经济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施减费松绑策略,努力使我市的经济稳步发展。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设施水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抓好农产品绿色加工基地建设,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业效益。二是把抓制造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把特色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抓手,依托“两区”,加快集聚,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同时要加大技改投入的扶持,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着力推进开放创新,提升外经外贸水平。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相结合,大力培育出口品牌,优先支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保持我市经济稳定增长。同时,积极利用外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拓展招商领域。要强化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大财政对重大攻关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初始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创新活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专利、品牌的行政和司法保护,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三是要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重点,制定并落实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同时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当前重点要在现代服务业上有明显突破,实现三产比重逐年上升。   (三)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对不符合我市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要大力推广节能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注重生活消费领域的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境外引水资源,逐步实现分质供水和合理调蓄。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事务的支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基础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培养适用人才。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注意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处置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1866569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