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在慈溪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法工委主任 熊一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10月下旬,法工委在陈国权副主任的带领下,就“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听取了市卫生局、人口计生局、环保局和长河镇的情况汇报。市检察院、国土资源局、桥头镇、新浦镇作了书面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五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说,自2006年“五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市政府及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全面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积极营造法制宣传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制度、经费、队伍保障,取得了“五五”普法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体制和运作机制更加完善,法制宣传教育的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了新的提高。对此应予以肯定。
同时,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普法工作中的一些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全市已有17个行政部门单独设立了法制机构,但仍有一些行政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制机构,也没有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普法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到位,存在普法进程不平衡现象。
二是农村普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主要是农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仍较为薄弱,信访不信法、动辄激化矛盾的倾向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房地征迁、劳动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方面,还比较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三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式有待改进。工作中,部门法、新出台法律法规等“点”上的宣传较多,而系统性、常规性的“面”上宣传相对较少,法制宣传教育计划的系统性不够、整体合力不强。在依法治理上,少数执法部门仍存在“重罚款、轻治理”的思想,部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公开的政务信息,没有及时跟上必要的释疑解惑工作,社会认同度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理想。
二、意见和建议
一要认真开展对照检查,扎实做好总结验收工作。2010年是“五五”普法规划的总结验收之年。为此,市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对照规划要求,全面检查四年来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制度加以巩固提高,认真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市普法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督促与检查,推动各地各部门普法工作平衡开展。同时,要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早科学谋划“六五”普法规划,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六五”普法工作的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努力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要着力完善方式方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一是普法内容要从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中心工作,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把握基层普法需求,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宣传群众容易理解、乐意运用的法律为先导,培育群众的崇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阵地建设要巩固。坚持办好“法治时空”栏目和“法治经纬”专版,不断深化宣传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使公众得到更多的教益。在醒目位置开通慈溪“法治在线”网与慈溪“市民终身学习网”(慈溪市99学吧)的链接,切实使法制教育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利用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把“慈溪普法”刊物送进千家万户,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同时,使更多家庭接受法制熏陶。更好地发挥人民法庭在普法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借助村民法制学校平台,通过巡回审判和以案释法,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使普法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是宣传载体要丰富。在不断深化“法律六进”活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的辐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汇演等形式,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市普法办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法制文艺节目的积累、评选、创作、推广等工作,合力打造法制文艺精品,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四是普法队伍要加强。进一步充实基层普法工作力量,规范“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规模、有质量、运作规范的普法队伍。
三要坚持普治结合,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深化落实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的各项制度,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更好地起到崇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依法治市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深化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政府威信。加强公开政务信息的释疑解惑工作,提高政府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实际执行力。适时结合专项整治,加大违法典型曝光力度,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正确导向。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和“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