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今年5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出了重要的审议意见。为保证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市政府和市食安委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明确相关工作措施,要求在8月底之前完成各项整改工作。8月下旬,市食安委安排四个督查组对各监管环节、各镇(街道)的落实完成情况进行了督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审议意见基本得到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方面
近年来,市政府已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为切实高效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市政府坚持长期抓、全力抓、反复抓的工作思路,始终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实事工程抓紧抓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充分发挥市食安委和食安办的作用,继续与部门和镇(街道)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并逐年适当提高考核分值,加大年中督促检查,推进工作任务的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加大保障力度,确保综合监管、安全检测和具体监管所需的各项经费,切实提高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能力。二是加快研究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调整。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目前正着手研究制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能的调整方案,下步待宁波市有关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指导意见明确后,快速理顺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量,确保主体适格、职责明晰、统分结合、依法行政。三是进一步健全镇、街道和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宁波市有关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意见精神,市政府将进一步界定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好市食安办的综合监督协调作用,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督促力度,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各监管部门与镇(街道)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消灭监管盲点和死角,保障市民饮食长治久安。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方面
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今年以来,市政府以健全食品安全长效体系建设为目标,从完善基层监管网络、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推进信用体系等方面入手,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网络建设。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强化监管业务素质、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在目前全市44名镇级食品(药品)安全专管员、24名药品安全联络员、村(社区)各341名食品(药品)协管员和药品安全信息员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辅导,努力提高基层网络队伍的协管能力。前阶段,结合药品安全示范镇创建活动,对药品监管网络进行了重新梳理,对22名药品专管员和24名药品联络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跟班检查,制发了《药品安全协管证》,发给日常检查的文书,委托检查范围从原村卫生室、个体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扩展到零售药店,还包括对涉药广告、涉药讲座等的日常监管。镇(街道)对村级协管员也组织了工作实务培训。下步要认真研究村级协管员队伍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协管员的综合能力,调动并保护好协管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在最基层切实发挥食品药品监管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市食安办坚持办好《慈溪日报》每周一期的“食品药品安全与健康”专栏,大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专业知识和法规知识,及时公布各环节检测信息,发布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报道监管工作动态,有效地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对营造浓厚的关注氛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年6月份,市食安委还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法》宣传月活动,并邀请国家食品安全顾问作了专题辅导报告。在用药安全方面,今年重点结合药品安全示范镇创建活动,在11个创建镇(街道)开展了药品安全专题宣传活动,印发药品安全海报5000份、药品安全小册子25万份,分发给创建镇村的每家每户,大力宣传拒绝滥用抗生素、拒绝使用假劣药、识别虚假食品药品广告等安全用药注意事项,较好地普及药品安全知识,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安全消费意识,有力地营造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着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今年在继续巩固纯净水生产行业、酱腌菜加工行业、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和涉药行业开展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基础上,着力抓好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在农业生产领域,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安全发展的主攻方向,推进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积极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慈溪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代码系统的应用,建立产品标识、生产档案、索证索票有机衔接的全程可追溯制度。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探索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电子监管系统,加大对小作坊和无证无照加工点的整治力度,全面建立产品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逆向可溯源、产品可召回的信用体系。在食品流通领域,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由点到面扩建工作,目前已累计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店369家;务实推进源头监管、溯源可追的“一票通”制度,目前全市实施一票通企业已达272家。在餐饮领域,继续推进量化分级、五常法和笑脸行动。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行业自律,确保食品安全。
三、关于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方面
今年以来,市政府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着力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一是加快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已组织对村级农贸市场和马路市场进行了初步排摸,分析了当前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日益增长的居民生活需求与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滞后的矛盾,下步将根据商务部近日颁布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做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农贸市场规划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指导做好市场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对现有市场实行分类处理,对基本符合星级市场标准的积极引导创建星级市场,对基本符合市场开办标准的引导其依法登记合法经营,对群众有需求又因土地等原因难以依法登记的要督促其先做到基本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对环境差整规后仍不符合规划要求和登记标准的坚决取缔;对村级市场及群众有需求一时难以取缔的马路市场转由镇(街道)中心菜市场的食品检测点或者附近运转比较好的规范化村级市场的食品监测点进行检测,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所有农贸市场食品检测的全覆盖。二是实施食品源头可控战略。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生产和农批市场三个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在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方面,全面推进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保证群众“菜篮子”安全。在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全面实施了QS认证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率达100%;在流通环节,加强对农批市场和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全年安排市场食品定性检测20万批次,1—9月份已完成近17万批次,检测合格率为99.02%;同时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对检测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对各镇(街道)的中心农贸市场等开展了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样工作,做到监测信息及时公布、检测不合格食品及时组织跟踪检查、一般问题采取撤柜处理、较严重的问题立案查处、倾向性质量问题组织专项整治,有效地从源头堵住不合格食品进入我市。为保障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市政府启动建设的总投资3396万元的市畜禽屠宰加工中心目前已完成土建和设施安装工程,预计今年底前可竣工投产。学校食堂食品原料的定点采购制度和配送制度、配送基地培育等工作也正在抓紧试点中。为切实解决我市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市民饮食安全,市政府已着手制定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从现在开始至2010年,下大力气对七方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三是完善检测体系、提升监管水平。今年我市巩固了以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主、各专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为辅、食品安全快检网为补充的检测网络体系。市食安办按照“五统一”原则全面协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运行,定期在《慈溪日报》、慈溪食品安全网站等相关媒介上发布食品安全综合防治检测报告和食品安全预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宁波市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平台,实现宁波大市内信息共享。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今年承担全市评价性检测1600批次,计划今年底前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1—9月份,全市完成食品定量检测3624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144批次,检测合格率为96.02%,完成食品评价性抽样1174批,合格率98.04%。日前,市食安办还组织召开了食品安全检测情况专题分析会,梳理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形成了分析报告,抄送至相关监管部门。药品安全快检室、药品安全监测车、药品安全网上监管系统也已经建成,并开展正常工作。四是合力净化农村药品市场和规范广告行为。为全面提升农村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日前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药品安全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市政府已把该项工作列入2009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对镇(街道)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之中。截止9月底,已有12个镇(街道)、229个村(社区)积极申报,并已开展创建活动。同时,合力抓好虚假广告整治行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了药品保健品广告监管联席会议,对虚假食品药品广告误导群众、危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合力进行整治。自6月下旬以来,共发现虚假违法广告17起,经告诫自动撤销的2起,已移送工商部门依法处罚的4起,待移送处理的6起,制止非法聚众宣传保健品5起,有效净化了食品药品市场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