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4年度我市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5-04-27 阅读: 445
  2015年3月27日在慈溪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4年度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4年度城乡规划实施情况   2014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监督下,紧紧围绕“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总体目标,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导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引领和调控作用,努力推动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一)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契机,及时开展战略性规划研究。   1.及时开展全市域城镇化规划研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我市敏锐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契机,在上级政府启动新型城镇化规划之前,率先开展了全市域城镇化研究。该课题在分析我市城镇化现状、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围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从提升我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等方面提出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争取先机。   2.创新开展中心城区空间建设时序规划研究。高效集约利用空间资源是发展的必然,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身有多少“家底”,并科学合理地确定今后如何使用。在系统分析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区增量和存量空间系统摸底,结合城市近期建设需求,合理确定空间开发建设时序和开发模式,为城市转型发展探索新的途径。   3.务实开展事关民生难点、热点规划研究。围绕“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开展中心城区道路、停车场近期建设时序研究,进一步打通断头路、丁字路,推进地下停车场规划建设。积极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开展城市慢行系统研究,并在新城河道路规划中先行探索,通过增设自行车道、健身步道,保障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基本路权。积极关注城市“老龄化”和“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做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着力实现区域内居民就近购物、就学、就医等,打造独具人文关怀的邻里社区。   (二)围绕品质之城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编制。   1.开展区域发展规划评估工作,争取我市的发展先机。积极开展市域总体规划评估,分析现状建设发展情况,全面总结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提出策略建议,为市域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指导。主动开展余慈中心城核心区规划评估,认真调研五年来的实施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深入走访当地乡镇、村、企业听取意见建议,为宁波调整修编余慈地区规划提出建议意见,争取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   2.做好慈溪市科教园区规划编制,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在城市空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规划城市“东延”核心4700亩成片区块,打造集高等教育、科研院所、基础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之心、智汇之城”,并高起点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目前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项目规划方案已正式审批,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达成办学协议,并将动工建设。   3.开展城市美学和风貌规划编制,打造县域城市美学典范。与中国美院紧密合作,开展城市美学导则设计和城市总体风貌规划编制,构筑城市魅力展示区、滨水景观带、门户景观点等整体风貌景观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家具规划、户外广告规划等城市美学子系统规划。高标准开展新城河滨江绿廊、城市门户等景观方案设计,打造具有独特形神与情感体验的品质之城。   4.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管网规划编制,夯实城市发展规划基础。率先在宁波大市内编制完成中心城区管线综合规划,优化地下管线布局,改变以往各种管线系统“各自为政”现象,实现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和热力等六大工程管线“一张图规划”,形成完善、高效、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结合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地下商业街规划方案,探索景观大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充分挖掘空间资源潜力。   5.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跨越,推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开展周巷、观海卫、龙山三个中心镇各类规划编制,完成周巷镇总体规划、伏龙山风景区风景旅游规划、观海卫镇新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编制,稳步推进中心镇由“镇”向“城”转变。各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动态跟踪和管理,保障建设项目空间落地,加快规划的有序实施。   6.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中横线精品线规划编制,深入挖掘两侧区域特色和内涵,着力提升沿线整体景观形象,努力将中横线打造成贯穿慈溪东西向主要景观廊道,充分展示慈溪特色风貌和地域文化内涵,推动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结合中心村培育、特色村塑造,各镇积极开展了1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的修编。   (三)按照依法行政准则,刚性做好规划审批和监管。   1.发挥市规划委员会作用。修改完善《慈溪市城乡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及时增加新型城镇化相关内容,同时,根据我市发展特征和实际需要,增加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综合交通、城市防洪排涝、地下空间利用等重要专项规划相关要求,为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强化城乡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提供规划决策的制度保障。2014年,共召开3次规划委员会会议,认真审议各类规划和重要建筑方案共计24项,较好地行使了市规划委员会决策、协调和监督实施的作用。   2.不断健全各项制度。修订完善《慈溪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调整完善市政工程管理、城市景观和村庄管理等章节,为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提供技术保障。制定《慈溪市临时建设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慈溪市城乡规划区内临时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制定《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规划中介机构实施细则》,规范执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3.推进项目审批服务“提速增效”。积极开展规划职权清理工作,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和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工作,十大类173项规划行政权力事项减至74项,减少57.2%。完成规划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图”的编制和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制订,规范规划行政行为。实行设计方案审查和规划许可“同厅化”、“电子化”审查,建立由工作人员、建设单位、设计机构共同参与的设计方案审查和行政许可QQ平台,加快审批进度。深化实施“方案预审查”、“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和“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批后监管,制定《慈溪市建设工程规划中间检查办法》,规范行政行为,明确工作流程,保障建设工程严格按规划批准内容实施。2014年,全市累计受理各类规划许可事项和服务事项5300余项,全部按时高质量办结。   4.切实做好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制定《查处违法建筑部门联动工作制度》、《“三改一拆”专项行动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意见》等操作细则,明确工作流程和重点,保证工作有据可依。强化宣传教育,做到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字、电台有声音、街面有横幅、网络有互动,营造“违法必究、违建可耻”的舆论氛围。采用日常管控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涉宗教场所”、“涉水”、“涉广告牌”等五个专项行动,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全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整治违法广告牌580块。   (四)坚持社会和谐发展原则,主动做好互动型宣传沟通。   1.着力开展规划相关宣传。在“市长学法日”专题学习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结合城乡规划法实施7周年宣传,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城区LED显示屏等方式,大力宣传规划法律和规划工作新成果。结合全国法制宣传日、社区服务等活动,广泛宣传城乡规划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组织规划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宁波市规划局组织的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对规划编制、管理、监管工作的业务能力。   2.切实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把建议、提案办理当作检验自身工作的镜子,通过上门面商、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建议、提案的办理,促进规划工作的开展。2014年承办规划相关建议、提案共68件(人代会建议20件,政协提案48件)。其中主办件9件,协办件59件。   3.不断深入实施“阳光规划”。注重实际效果,深化完善 “阳光规划”,全力构建制度全、覆盖广、内容实的阳光规划工作体系,全年主动公告规划编制和建设方案等共603项。努力适应群众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特点,通过规划微博公众账号、规划网站、81890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途径,主动发布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950条。定期编撰《慈溪规划》4期,宣传重点工作、规划成果、工作动态等信息,引导公众关注规划工作动态走向。   4.加强基层、群众的服务沟通。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规划工作实际,走访市级部门和建设单位,征集规划工作意见,共收集156条意见建议,逐一回应、落实。开展以“联镇联街道,带村带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带”活动,成立服务小组,走访全市乡镇(街道),听取意见建议,取得较好的宣传和沟通效果。   过去的一年,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城乡规划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至2014年底,市域城市化率达到67%,较上年度增长1个百分点。全市建成区面积194.39平方公里,较上年度增加7.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4.5平方公里,较上年度增加1.2平方公里。“慈溪市龙山镇方家河头村建设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市规划局连续6年获得宁波规划系统考核优秀,并被评为年度慈溪市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品质之城建设深化年优质服务单位、规划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市规划局周巷分局被评为“市十佳基层站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规划工作与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足。二是规划实施的刚性尚待强化。三是工作创新需进一步加强。四是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各镇的规划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分析,认真研究,并不断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品质之城幸福家园总体目标,突出规划引领,突出规划为民,突出管理创新,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加强谋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全力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研究。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围绕“人到哪去?钱从哪来?地怎么管?”做好慈溪新型城镇化规划研究,着力破解“城市如何提质?强镇如何建城?小镇如何做优?乡村如何做美?”等问题,不断提升我市城乡发展能力。   2.积极开展县域经济提升规划研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优势,加快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从海陆互动层面,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和海皇山、七姊八妹岛港口集疏运体系,主动融入上海自贸区和宁波“港口经济圈”,打造浙江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3.精心修编市域总体规划。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启动市域总体规划的修编,进一步优化我市城乡空间布局,为“十三五”时期我市的发展奠定规划基础。同时根据宁波市“多规融合”工作方案要求,在试点工作基础上,适时向全市推开“多规融合”编制工作,加强与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对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组团发展、集聚发展、品质发展。   4.务实完成慈溪全市域规划整合。按照“城乡一体”和“多规融合”的总体要求,针对各类控规与市域总规在“用地规模、空间管制、道路衔接、用地协调”等方面矛盾,研究确定城市“三区四线”、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通过规划整合,确保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和规划管理相互衔接,城乡规划与专项规划有机融合,夯实全市域规划“一张图”数据基础。   5.认真谋划城市对外交通。按照“外连、内接、中转”总体要求,做好沿海大通道、城际轨道交通线位、廊道控制等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推进我市与上海、宁波融合发展。结合 “三环、八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规划,加快余慈大道高速公路方案确定和空间落地。同时进一步强化胜陆公路南段等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次干道前期线位确定,实现市域交通的无缝对接。   6.统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工作。围绕 “三城联创”和 “三清并举”进一步做好“水·绿”文章。结合新城河、潮塘江蓝脉绿网和凉帽山、乌山等城市山体景观,高起点编制一批城市“绿肺、绿廊、绿地、绿点”景观规划,构筑“绿肺润城、绿廊串城、绿园缀城、绿网织城”的城市生态网络,打造绿脉连绵、水城相映的生态之城、宜居之城。   (二)精心规划,努力打造城乡发展新形态。   1.切实做好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开展新一轮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三五”期间城市建设重点,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民生需求,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各镇同时将全面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市域空间真正落地实施。   2.争先开展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编制。结合我市交通拥堵现状和市民需求,围绕“行人优先”理念,开展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编制,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城市步道、自行车“绿道”和交通衔接系统,构建“公交+慢行”的绿色慢行休闲网络。   3.积极做好事关民生的重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做好危旧房改造区块城市设计,改善人居环境。结合“三改一拆”、区块改造等工作,积极探索全面改造和梳理提质等不同改造方式,加快开展重要节点、重大板块城市设计,增强城乡规划可操作性,让规划更接“地气”。   4.尽力推进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工作。根据宁波市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相关要求,开展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积极开展方家河头村和任佳溪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名村保护和村庄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5.不断推进美丽乡村有关规划工作。根据“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目标,在加快推进南部沿山精品线的同时,高起点完成中横线精品线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南北两条不同风格的“乡村风景线”,推动中心村、特色村规划建设。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修编工作,探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和风貌管控机制,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三)品质至上,全面树立改革创新新姿态。   1.以转变工作职能为目标,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按照“减负”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权力清单工作,优化行政审批程序、“运行流程图”和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按照“集中”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两集中、两到位”方案。按照“提速”的要求,进一步缩减审批环节,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实行差异化管理。按照“创新”要求,完善设计方案审查和行政许可的QQ平台。按照“规范”要求,修订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和办事指南。   2.以提高服务品质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规划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优化、深化规划分局职能,充分发挥规划分局“无距服务”的作用。强化源头掌控,做好规划条件出具工作,将各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纳入规划条件之中,有选择性地将引导性条款纳入规划条件,加强规划条件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优化过程管理,全面建立建设项目规划审核管理台账,实现规划审核的全程管控。进一步细化“借脑”工程,充实专家库组成人员,按照项目特性实现专家库分类建库。深化事后反馈,全面建立建设项目批后评估工作机制。   3.以强化监管刚性为手段,进一步加强规划批后管理工作。强化批后监管,切实加强中间监察力度,全面把握建设项目中间检查的重要元素和关键节点,强化检查的力度和频度。逐步实行建设项目差异化批后管理,按照项目的性质、规模等要素进行细分,实现批后管理快速有效。制定出台《建设项目中间检查实施细则》和《市政工程批后管理办法》,明确中间检查的范围、内容等,切实强化建设项目特别是道路、管线的批后管理工作。全面实施规划预核实,主动对接建设单位,加快规划核实速度。   4.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进一步做好规划宣传和行政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法律法规宣传,激发公众参与规划的热情。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互动型宣传规划法规和知识,引导公众理解规划、参与规划、遵守规划。有重点地做好涉房信访工作,保证城乡规划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改进规划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方法,完善信访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协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法院、宁波市规划局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工作局面,提升化解矛盾的工作合力。同时继续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2031334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