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为切实履行政府工作职责,进一步提高我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和部分人大代表关于我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市政府作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明确相关措施,强化工作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建设投入,不断完善交通设施。一是将研究编制中心城区交通组织运行规划列入2015年度工作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通过与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单位合作,统筹规划交通信号和标志标线、单行片区设置等交通组织,为科学合理实施交通组织手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二是强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对新建、改建道路严格执行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的“五同步”原则,加强交通设施基础建设源头监管。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主要路口交通信号建设,加快道路交通监控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灯控路口电子警察设置率达到95%以上,高清视频型道路交通信息综合采集系统灯控路口设置率达到中心城区90%以上、全市达到80%以上。四是加强交通设施养护管理,加大日常检修力度,及时增设补设交通标志标线,并根据道路交通动态变化调整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城区国道路段、新城大道等主要道路交通设施规范设置率达到98%以上、其他道路达到90%以上。五是继续推进城市道路的建设、改造。2015年将全面完成杨梅大道、北二环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年度投资4700万元。启动实施西二环路(329国道—北二环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000万元,改造1.81公里。加快推动北三环东延、景观大道等12条续建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6条,完成年度投资5.96亿元。新建横河沿山线、嘉利路等市政道路5条6.69公里,完成年度投资1.53亿元。实施4座城市桥梁以及阳光隧道大修工程,完成年度投资2250万元。实施三北大街与孙塘路交叉口、三北大街与青少年宫路交叉口2个城市拥堵点的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资250万元。六是启动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建设运营,2015年计划建成30个租车点并投放600辆公共自行车。
二、注重规划引领,着力破解“停车难”。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位建设“落地”。按照《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要求,结合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功能板块改造,同步建设公共停车场,2015年计划新增公共停车位1500只以上。同时,结合商业网点、菜场、学校等停车困难地段,统筹考虑临时停车场建设,着力破解停车位资源紧张瓶颈。二是强化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库。按照《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要求,深化细化规划,结合重大公共建设、经营性项目、公园绿地和人防工程向地下要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库,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适度提高停车位配建指标。修订完善《慈溪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商业办公用地的停车位配建指标进行细分,适度提高停车位配建指标。四是严格把控项目审批停车配建指标,在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把好停车位配建标准审批关,2015年计划新增建筑配建专用停车位5000只以上。五是规范已建停车场的有偿管理,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六是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归位整治工作,充分挖掘城市核心地段地下空间停车潜力。七是积极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在完成城市绿道网和慢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编制。通过增设自行车道、健身步道,构建“公交+慢行”的绿色慢行休闲网络。
三、严格规范执法,不断提升交通管理效能
(一)持之以恒地抓好安全管理突出问题整治。一是加大对工程车、农用变型拖拉机的查处力度。在2014年下半年组织开展联合整治取得良好工作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这类车辆的管控,一方面组织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清理行动,摸清底数,掌握车辆来源、车辆性能、运输动向等基本信息,逐车建立档案;清理一批擅自改装、大吨小标车辆,并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经常性的联合整治行动,加大对此类车辆超限超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的整治力度。2014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频发,特别是11月1日发生了一起涉及电动自行车一次死亡3人的事故;同时,电动自行车跟机动车抢道行驶、闯红灯等交通违法大量存在,影响道路交通通行效率。此类车辆已经成为影响我市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要在2015年度进行重点治理,突出对超标、改装载客的电瓶三轮、四轮车,违法载人的二轮电动自行车,不按道行驶的电动自行车等三类车辆加强常态管理和违法整治,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为强化整治力度,市综治办将牵头组织在全市开展为期一年的以电动三轮车、正三轮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为重点的“三车”综合整治。三是进一步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车辆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查处违反交通信号通行、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超员、超载、违法占道行驶、违法停车、农用运输车违法载人、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电动自行车显见性违法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断巩固和深化整治成效,始终保持严管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强对行人翻越隔离栏、夜间不规范使用灯光、车辆“加塞”类交通违法行为教育处罚,营造文明交通环境。四是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监管。交通运输、安监部门、公安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客运、危化运、重点货运、汽车租赁等企业和外省籍客货营运车辆车队或集聚地安全大检查,进一步落实客运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源头监管和隐患治理。
(二)深化城区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一是创新事故处理模式。2014年慈溪城区交通事故接警量约37000余起,其中约90%以上为轻微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既牵涉了大量的接处警警力,又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交通顺畅。经过2个月的筹建,轻微交通事故快速理赔中心于2015年1月8日起启动,下步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规范、加强宣传引导、落实机制保障,确保快速理赔中心正常运作。二是深化交通秩序治理。在巩固第一、第二批3条治堵重点道路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城区特别是新城大道、国道、青少年宫路等治堵重点道路的管控力度,加大对加塞类违法行为的现场查处力度,继续保持治堵重点道路机动车守法率达到90%以上、行人和非机动车守法率达到80%以上、路段内基本无违法停车的管理目标。三是加强拥堵点段治理。结合“黑车”整治,对中心城区国道白彭路口、菜场、车站等重点区域周边占道停车现象进行整治;对青少年宫路、孙塘路、北二环等重点道路的路边乱停车进行逐路整治,营造对车辆违停严管氛围;积极开展医院、学校、大型商业区块周边交通状况调研,加强与相关单位和业主的协调沟通,通过调整出入口(如人民医院等)、设置时段性单行(如东兴路、金桥路、实验路等)、路口禁止左转等措施,保障易堵路段畅通。四是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继续改造一批老旧、低性能的道路交通监控设施,高清视频型违法抓拍设备安装率达到城区灯控路口的90%以上;继续推进智能型协调式远程控制交通信号机建设,增辟南三环—余慈连接线、北三环、浒崇公路城区段等绿波交通路段;加强交通诱导系统建设,加快系统软件开发应用,实时显示交通路况信息;结合景观大道改造工程,做好三级停车诱导系统建设试点。五是优化中心城区交通组织。继续争取和推动《城市交通运行组织管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科学渠化路口,合理设置主要路口交通信号控制,优化信号灯控制模式,规范交通设施设置,扩大微循环片区,调研试行潮汛交通,以最大限度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对有条件的路口推广实行公交车优先借道左转。六是加快推出中心城区停车管理有偿使用政策。通过实施停车收费管理,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交通需求、规范停车秩序、合理利用路边停车资源、调控小汽车使用,进而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提升泊位周转率,解决路边短时停车难的问题。七是加快开展交通组织管理专项研究。组织开展城市交通运行监测和交通组织管理评估,充分发挥交通组织管理在拥堵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八是加快胜陆公路、客运中心站等工程的建设进程,力争胜陆公路高架桥主桥在7月底通车,全线在12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力争明年5月底客运中心站建成并实施长途车站及东站的搬迁。九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新增调整公交线路,科学调度公交运力,提高准点准班率,力争在7月推行公交IC卡,出台相应优惠措施,增加公交吸引力。在年内完成公共自行车试点工作,引导市民选择多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打造低碳交通,缓解交通拥堵。
(三)加强公安交警和协管员队伍建设。一是调整公安交管机构设置,增强管理力量。公安部门组织开展考察学习和调研,尽快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将东至梅林路、南至南三环、西至西三环、北至中横线以南的区块全部划入城区交通管理范围,并以北二环(或开发大道)为界,分别设立二个城区交警中队;撤销长河交警中队,周巷中队管辖区块扩大至长河镇辖区;增加交警编制,进一步充实交通民警队伍数量,补充新鲜血液;加强各镇、街道交通管理工作站建设,增强力量配置,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员向交通管理员转变。二是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作作风转变。不断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解决突出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职业认同,锻造职业精神,促使广大交警和协辅警把鲜明政治本色和执法为民宗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三是加强日常监管,规范执法管理。牢固树立“一丑遮百俊”、“一百减一等于零”的队伍管理理念,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监管力度,抓好廉洁执法和公路“三乱”预防工作;进一步提升执法主体素质,规范执法管理行为,加强督查考评,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抓好车辆和驾驶人服务窗口、交通违法处理窗口的监督管理。四是抓好先进培植,提升交警形象。进一步加强先进人物、典型工作经验的宣传力度,提高标准、拉高标杆,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不断提升交警队伍良好形象。
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交通安全文明意识。一是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发挥其社会动员作用,提高文明交通的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程度,形成全社会良性互动氛围。二是巩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阵地,加强典型事故案例曝光和深度报道,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全社会普及传播,强化对重点群体点对点的警示提示。三是全面推广“慈溪交警”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宣传,启用“舆情交通平台”,加强对网络涉警舆情的监控,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新介质,扩大宣传面;建设网评员队伍,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组织网评员素质培训,提高正确参与网评行为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交管工作服务。四是深化开展文明交通实践活动,继续实行文明交通志愿者,新考、满分学习驾驶人参加交通实践;在新城大道新市府岗路口推行“交通文明志愿示范岗”,设置违法处理窗口、制作并播放警示教育片、指导违法人员即时进行文明交通实践;试行“礼让斑马线”行动,并加强宣传和引导,逐步在城区主要路段推广,营造文明礼让的良好交通氛围。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