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在慈溪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市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贯彻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关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12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四个气象”为抓手,带动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市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相关做法已在全国气象部门得到推广运用,并得到了国家气象局郑国光局长的高度肯定。2014年,我市还获得了“全国现代农业气象标准化县(市)”称号。近三年,市气象部门先后两次被评为市“十佳”部门,累计有14人次被中国气象局表彰为测报质量先进个人。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围绕发展“现代气象”,切实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我市始终把气象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切实加大组织领导和投入保障力度,气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公益性作用不断显现。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把市气象局作为市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归口到农业系统履行职责,建立起市、镇两级组织体系,每一级都落实了气象工作分管负责人,各镇(街道)还配备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还经常赴市气象局工作调研,帮助解决我市气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有关困难和问题。二是政策支持到位。2010年以来,每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气象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每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都对气象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市政府定期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气象工作;市政府还相继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强基层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多个专项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气象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保障。市政府还多次就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提交到市政府的常务会议研究,近几年批准实施了宁波气象雷达落户慈溪的建设项目、浙江省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站基地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事业的发展。三是财政保障到位。根据气象部门实行双重领导、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要求,市财政将气象常规事业经费列入市财政综合预算,将气象事业的项目建设经费纳入市计划和财政的正常渠道安排,基本保障了气象事业正常的开支。
(二)围绕发展“民生气象”,着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我市属气象灾害易发频发地区,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灾情重、损失大。近年来,罕见雨雪冰冻、特大台风暴雨洪涝、破历史记录的高温酷暑以及持续多发的雾霾等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在贯彻落实《气象法》等法律法规时,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作为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通过加大投入、部门协作、整合资源,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南部山区建有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城市周边新建了风廓线仪雷达,各镇(街道)均建有中尺度气象观测站,并与水利、国土等监测网点共享资料信息,目前全市已有68个气象灾害监测网点,实现了“全区域、全天候、全时段”监测。市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南部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监测与联防,并将市公安局“天网工程”纳入气象灾害联防平台,实现对全市主要区域的实时监控。二是完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市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明确了各部门在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市编委批准成立慈溪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核定5名编制负责气象灾害防御日常工作;出台了《慈溪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发布了《慈溪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台风、暴雨、冰冻雨雪、干旱等分灾种预案,并在多次实战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创建工作,防雷安全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雷击事故逐年下降。三是完善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全市已建立起气象信息多渠道发布体系,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手机短信、户外电子显示屏、“村村通”查询终端、“96121”声讯电话、微博、微信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信息,特别是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时,市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公众播发。四是完善防雷安全监管体系。针对我市雷暴灾害多的特点,注重从源头上抓好防雷安全监管,对建设项目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了从项目审批、图纸设计审核、施工监管、竣工验收为一体的防雷监管体系。对易燃易爆等行业列入防雷重点单位,加强防雷设施的技术评价,跟踪检测、定期检查等,发现隐患立即要求整改,有效减少了雷灾事故的发生。2014年我市雷击事故进一步下降,未接到人员受雷击伤亡的报告。
(三)围绕发展“农业气象”,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
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原则,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服务的重点,利用气象科技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放大气象科技的经济社会效益。实施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初步探索和建立起了集农业气象观测、服务、产品研发、气象信息发布、适用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据调查,近两年气象为农服务为农户减灾增效达8100多万元。一是突出科技服务。2006年以来,市气象局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市农技中心有关专家,持续深入开展了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与开发利用小气候的系统研究,为此还专门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试验基地和农业气象实验室,在市、镇两级主要的农业园区内建立了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推出了以大棚小气候预报为主的系列现代农业气象实用技术,并点对点的推广应用到广大种地农户,指导农户应用农业气象技术安排生产、趋利避害,相关应用技术实现了全省共享。二是坚持一线服务。市气象、农业部门联合组成气象农事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大棚走访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提供针对性服务,每月走访服务不少于4次。发生灾害性天气时,第一时间开展灾情调查,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1-2次为农服务座谈会、农业气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向农户普及农业气象知识,提高农户应用农业气象信息的能力,累计已有5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三是提供便捷服务。在全省率先开设手机气象为农服务短信平台,免费为农户发送实用气象信息,目前免费短信已覆盖全市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农业大户4500多户,每年为农户发送气象预警预报信息360余万条次。同时,通过气象为农服务平台,传播农技知识、推介改良作物新品种、发布病虫情报等其他农事信息。
(四)围绕发展“公共气象”,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我市把气象公共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作为“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近两年我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全省考核中居前列。一是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积极开发各类预报服务产品,预测预报从单一的24小时预报扩展到中长期、短期短时、临近及精细化区域气象预报,特别注重临近天气的服务和实况通报。制定实施严密的预报服务流程,实施对天气系统的全程跟踪服务。实行“96121”气象自动答询电话系统升级改造,组建真三维气象影视制作系统,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进行全新改版;开通气象台与电台连线直播,及时与听众互动交流。二是健全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整合气象、农业、国土、卫生、交通等10多个部门资源,为广大市民衣食住行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全区域、全天候的精细化服务。市气象局与5个重点镇签订局镇合作协议,气象资料监测、气象精细化预报已覆盖到全市所有镇。三是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购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组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近4年共实施人工增雨13次,有效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四是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定期发布《慈溪市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建立青少年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讲座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蓬勃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预报预测水平与社会期待还尚有差距。由于探测、预报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与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中长期天气趋势预报的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精细化的要求,与我市当前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气象现代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成功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一项重要前提是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让更多的公众知道气象灾害即将来临并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为加强气象信息发布工作,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以及《慈溪市防汛防台新闻舆论引导应急预案》。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目前我市一些部门和单位应对气象灾害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还较为淡薄,对市政府出台的相关制度熟悉程度不够、执行起来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的机制,确保气象预警信息能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传递。
(三)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从我市及临近县(市)近年来发生的几次较大的气象灾害的实例来看,公众对灾害防御知识比较缺乏,应对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加大这方面宣传培训的力度。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以本次执法检查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气象”,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为根本,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和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为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的进度。宁波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而我市的气象现代化要在宁波各县(市)区中走在前列。今后,要对照我市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气象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快气象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与升级,确保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加快气象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为气象事业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三)进一步丰富拓展公共气象服务。围绕广大市民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提供各类点对点、专业型、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新期待。
(四)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技服务效益。坚持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的效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继续为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提高抗旱保障能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而服务;充分发挥发挥气象在城市规划与布局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气象科技的服务效益。
(五)进一步依法履行气象管理职能。依法做好气象行政审批与服务,开展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监管,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六)进一步加大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做好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及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不断提高公众防灾避险能力和气象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