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2016年7月29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就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情况进行审议,提出了四方面的审议意见。对此,市政府进行了专题研究,督促市水利局、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对突出问题和具体意见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开展整改落实,现将今年以来有关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人为本、突出特点,大力开展防洪减灾宣传
一是常规宣传夯基础。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宣传日”等宣传契机,通过新老媒体结合、动静活动结合,以报纸专版、画报展板、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发放防汛防台宣传手册、展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成果、传播全民防洪避险安全要点,分发各类宣传手册、物品1000余份,着力夯实全民防洪防灾意识。二是特色宣传显成效。一方面制作防汛防台及水库拦洪、海闸排水动漫短片,在电视台、户外LED大屏、楼宇广告中滚动播放;并利用道路铭牌、公交车立面铺开防汛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受众面;另一方面通过全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各地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适时宣传解民惑。充分利用慈溪发布、慈溪水利等官网宣传平台,及时发布水库、河网、出海闸等水雨情信息,防汛防台注意事项,并针对网民关心的热点防汛问题,逐一作出答疑辟谣,营造全民防灾排涝良好氛围。
二、远近结合、多线齐抓,各个击破推进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
一是抓规划引领。结合《慈溪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新),编制《慈溪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修编《慈溪市骨干河道总体规划》,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明确河道、海塘、海闸等建设规模、时序,完善防洪综合规划体系。二是抓工程实施。全力推进四灶浦、潮塘江、新城河、东横河等在建骨干河道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近6亿元,进一步打通排涝主通道,创造近十年最佳排涝条件,并在今年的历次台风及强降雨影响中发挥突出作用。规范城区地下管网建设养护,定期清淤120公里排水管网,及时调动应急设备及人员处置城区积水,提升中心城区排涝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以连片化、规模化为目标,今年已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新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4万亩,努力破解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不一、各自为阵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防洪排涝效率。健全清淤机制,排摸三年清淤任务,并启动“百日攻坚”行动,通过提前谋划、提前实施,每立方米市级财政补助4元提高至8元,加大各地清淤积极性,加快清淤进度,今年已完成清淤246.2万方。三是抓项目推进。根据综合防洪系列规划,建立项目建设梯队,着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升中西部防洪排涝基础,特别着眼于逐步扭转横河地区余慈排涝双末端的处境。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完成初设批复,启动政策处理,确保年底开工;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二期)完成ppp项目实施方案报批,力争明年初开工建设;三塘横江拓疏工程已完成可研批复,准备初设编制,四灶浦南延(新城河)拓疏二期工程已申请可研批复,并完成初设编制准备。
三、突出抓手、强化保障,科学规范加强水利设施标准化管理
一是以试点创样板。抓牢省级水利设施标准化管理试点县(市、区)契机,梳理全市水利工程,分类制定创建计划,通过划定管理范围、编制管理手册、搭建信息管理平台等措施,进一步落实工程管理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内容、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标准,为进一步实现全市水利工程高标准管理,充分发挥工程防洪排涝效益开好头。二是以创新拓思路。在明确工程管理责任主体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社会化、物业化”管理机制,着力破解水利工程人力管理成本高、专业性不强的难题,确保工程管理岗位人员数量和质量。目前,部分拟实施物业化管理的工程管理单位已着手拟定物业招标文件,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确定管理企业。三是以细则补短板。贯彻市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思路,制定出台《慈溪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理主体责任、规范管理内容、加大市级补助、制定监督考核政策,补齐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短板,管好水利工程末端,促进小型水利设施发挥应有防洪排涝作用。
四、巩固成果、注重长效,掷地有声加大水政执法力度
一是攻坚一线海塘拆违。调查摸底全市40公里一线海塘两侧违章建筑30余处、2000平方米,发布《关于限期拆除海塘管理范围违建物的通告》,联合属地镇实施拆违行动,已拆除违建面积近1200平方米,预计11月底实现全市一线海塘两侧违章清零。二是深化无违建河道创建。以全市无违建创建为契机,在牵头完成河长制河道违建清零基础上,深入开展二、三类河道无违建创建工作,全面调查二、三类河道涉河违建面积,建立违建动态数据库,目前已拆除二、三类河道违建面积3.7万平方米,预计二类河道拆违40%,三类河道拆违20%。此外,今年我市在各河区、镇(街道)设基层监督员,对新增河道违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及时上报。三是建立常态化河道清障保洁机制。进一步落实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高效运作骨干一类河道日常保洁清障队伍,及时处理河道垃圾、拦网等阻水物,实现保洁清障常态化;同时,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加强河道清障保洁考核工作,并加大拆迁区、市属园区、各镇(街道)交界段等河道保洁管理工作的协调力度,逐段明确落实管理职责。四是推进综合执法队伍改革。主动理清涉水执法程序,配合我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涉水执法力度,以更高压地态势打击侵占河道水面等涉水违法行为,确保水利工程和河道行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