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决议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17-05-19 阅读: 609
  市人大常委会:   2016年11月30日,慈溪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五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认真研究部署,积极加以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筹谋划,统一认识,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整体水平   (一)科学规划,强化引领。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和生态控制红线,着重推进城镇建设和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全面实施《慈溪市环境功能区划》加强空间分类管制,约束和引导区域开发布局,控制和优化建设开发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一级、二级管控区管理,县级以上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达蓬山森林公园划入一级管控区,南部丘陵区、县管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主要道路及河道两侧绿化带等区域划入二级管控区,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管理模式。三是加快建设生态隔离屏障。在产业集聚区与城镇集居区之间设置产业缓冲区、防护林带、生态缓冲区,目前已在中心城区周边建成绿化面积约2000亩,构筑一道环抱城市、抵御台风等灾害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北部围垦区域及骨干道路两侧建成沿海防护林76.2公里、面积8717亩。四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森林慈溪”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山体森林优化、生态公益林提质、城镇乡村美体彩化等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引导农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   (二)健全机制,严格督考。一是完善工作机制。编制《2017年度慈溪市生态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及任务书,统筹部署2017年度生态建设工作。根据任务书开展生态任务落实情况督查工作,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任务销号督查模式。二是优化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科学量化考核指标,实施差异化考核,进一步拉大分值差距。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城乡环境整治等生态建设相关内容,作为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敢担当、有作为。三是强化人大政协监督。市人大自2011年作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议》以来,市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次邀请市人大、市政协持续强化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跟踪监督,定期开展调研督查,力促生态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四是实行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行环评分类管理制度,实现审批率、审批费用双双下降约60%。深入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修编完善2017年度环评审批清单等配套文件,建立审批、备案项目必查制度,使审批改革成果转化为生态成果。   (三)全民动员,浓厚氛围。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普及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逐年上升,2016年首次位列全宁波市前三甲。一是强化媒体宣传。做精做强报纸、微信、电视等宣传平台,在“一报两台一网”,开设“四城联创”、“环境保护我们在行动”、“聚焦环保”等专栏刊登生态文明宣传专版,大力展示我市生态建设成果。近年来合计刊登新闻稿件6篇,推送生态信息143条,开展专题宣传活动2次。二是强化多途径氛围营造。通过手机短信、固话彩铃、有线电视广告、公车图文广告、公共电子屏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成果,同时针对党政干部、中小学生、普通民众等不同人群中开展生态建设教育培训。三是强化网络舆情应对。积极做好对网络、媒体反映诉求和问题的收集、答复和引导工作,主动做好释疑、沟通工作。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努力提高生态环保工作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四是强化生态志愿服务。充分调动工青妇群团组织力量,发挥“环保讲师团”积极作用,深入开展走进校园、企业、社区等活动,积极培育民间公益社会团体,广泛发动环保志愿者组织开展植树、绿色骑行、海岸线捡垃圾等各类环保宣传活动,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二、强化落实,突出重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定出台《慈溪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和《慈溪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健机制、提水质”两大目标,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深化河长制。2017年计划安排1.37亿元,全面完成省控和宁波市控断面消劣提升任务。全市各工业园区(集聚区)实现污水零直排,崇寿、匡堰等2个镇试点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二是加强水污染源头控制和治理。严格排水许可制度,计划规范接纳发证200家以上,继续做好排水许可批后监管,加快推行门户管理,逐步实施污水排放合同化管理。以污水、垃圾处置等设施场所和涉水重点监管企业、重污染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大排查和整治力度,严防水污染事件发生。三是巩固“三河”治理成果。建立健全“三河”定期复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长效监管机制,每季度组织一次对“三河”的全面复查评估,加大城市暗河、沟渠池塘等重点部位和小微水体的跟踪治理力度,强化落实“一点一策”达标提升方案,持续推进“三河”隐患治理防反弹工作,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效。四是突出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控制农业开发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在通盘控制杨梅等经济林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加大乱采滥挖矿山资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采取24小时值班制,加强基层矿产资源动态巡查,严防严打。   (二)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今年以来(截至2月21日),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2%,PM2.5浓度49ug/m3,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率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14ug/m3,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一是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继续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制度,加强尾气检测站管理,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与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同步检测率达到100%。积极开展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执法体系,加大路查路检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城市公交节能清洁能源车配置率分别达到100%、60%以上。二是深化工业废气治理。计划完成宁波联泰化工等4家企业废气排放提标改造,启动实施热电厂迁移工作,完成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锅炉改造,基本完成全市10蒸吨/时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任务。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行业的整治,加强对涂料、废塑料等重点行业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的投用管理,重点项目完成率达到80%。三是重视扬尘治理。严格控制建设扬尘,建立健全施工扬尘管理机制,推进绿色工地和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抓好废弃矿山治理工作,进一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确保2017年9月底前,全市持证矿山100%实现达标运行。四是开展生活废气治理。严格控制餐饮油烟,建成区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定期清洗和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小餐饮管理,继续深化中心城区流动摊贩常态化执法机制,积极开展夜宵摊专项治理。   三、综合治理,补齐短板,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   (一)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积极推进落后产能(设备)淘汰。拟定《慈溪市“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启动“低小散”整治工作。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慈溪行动纲要及试点示范区方案,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引导绿色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优先扶植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全年网络零售额达到260亿元以上。三是加大节能技术推广力度。鼓励扶持节能技术(产品)、新能源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60个以上。加强项目用能管理,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审查工作,严控不合理用能增加。鼓励清洁生产,2017年计划完成15家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四是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编制《2017年度慈溪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及任务书,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协同控制,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二)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一是深化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严格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原则完成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任务。巩固废塑料整治工作,实施废塑料第三方监管和表单制管理,严防废塑料反弹。推进电镀企业整治提升,切实提高电镀行业环境管理水平,推动电镀加工企业搬迁入园。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计划实施“稻鱼共生”模式3000亩以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示范点)2个以上、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中心2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大力实施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2017年计划推广应用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集成技术25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2万亩次、商品有机肥1.5万吨。三是加强畜禽养殖场整治。研究制定美丽畜牧业三年行动计划,创建美丽生态牧场8家,整治提升兔、羊等其它畜禽养殖场120家,对13家存栏2000头生猪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加强管理。巩固畜禽养殖场关闭成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库区禁养管理。四是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深化全员全勤市容秩序常态化勤务机制,采取“定岗管理、以路联片、应急处置”的执勤手段,做好市容秩序前端管理,不断提升市容秩序综合治理水平。推进精细化保洁管理,建立健全环卫保洁作业标准,实施高效清洁的环卫保洁作业方式。   四、优化布局,健全机制,持续提升生态工程运行绩效   (一)稳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化市域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编制完成市域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优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布局,着手西部污水处理厂选址等相关前期工作。2017年计划新建市政及接纳支线工程25公里,完成市域中西部污水系统提标改造一期工程,实施东部污水系统提标改造、胜山至陆埠局部污水管道迁移、西三垃圾场污水专管和三个污水处理厂正常大修计划工程,做好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评估。二是加强城镇污水管线养护管理。完成《2017年市政污水管网疏通、检测、修复计划》上报工作,全面开展已建成镇排水设施的检查、维修和养护工作,投资1550万元对市域污水主干管网进行疏通、检测,投资2000万元实施市域污水管道抢修工程,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三是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实施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扩面行动计划,2017年计划重点推进50个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确保完成改造1.2万户以上。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第三方专业运维管理模式。四是完善环卫设施布局。加强建筑垃圾中转站管理,深入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工作调研,解决建筑垃圾出路问题。完善餐厨垃圾BOT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稳定运行。完善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实现慈溪市龙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污泥建材综合利用项目规范化运营,推进慈溪市胜威建材有限公司淤泥综合利用制砖项目建设。   (二)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工程。一是加快推进绿色河道建设。推进骨干河道建设,推进实施城区潮塘江排涝二期工程、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提升一期工程和四灶浦南延(新城河)二期拓疏工程,开展中部三塘横江(陆中湾至水云浦)拓疏工程社会资本招标工作。计划完成全市河道疏浚整治180公里,完成无违建河创建,拆除二类河道涉水违章的40%,三类河道涉水违章的20%。二是扎实推进增绿扩绿。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城市绿地建设,植物园二期建成开园。加快推进城西公园、中江二期等公园绿地建设,提高公园绿地面积和服务半径覆盖率。深化“森林慈溪”建设,2017年计划新增平原绿化2000亩、山地林相优化400亩、中幼林抚育2000亩,新植10万株珍贵树。三是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鼓励发展光伏发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强化光伏项目备案前期服务和指导工作,着力推进重大光伏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天然气加气站规划建设,开工建设2座加气站。慈溪-杭州湾天然气高压管道工程计划建设6公里,投资5000万元。结合煤改气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天然气覆盖率,加快推进市域高压管线、镇级骨干管网建设。   (三)不断完善生态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执法保障。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强化夜间双随机抽查机制,探索“环保110”模式,深化企业联系制度,完善“公检法环”联动机制,通过在线监控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环境事故多发区域环境风险排查,深化互联网有奖举报制度,强化环境稽查和后督察工作,不断提高信访办理质量。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生态建设财政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安排同比增长10%以上。完善环境保护财政扶持政策,实施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2017年计划下拨饮用水源生态补偿资金1300余万元。三是强化队伍保障。加强镇(街道)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环保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数字环保”移动执法平台,全面提升环保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四是强化教育保障。制定2017年度党员干部环保宣传教育方案,开办1期专题研讨班,开发1门生态环境治理课程。深化中小学生生态环保教育,开设地方环保课程,确保中小学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建设。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2027001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