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
2018-03-22 阅读: 611
  2017年10月11日在慈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吴武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我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7月以来,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先后赴市公安局听取专题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听取龙山、观海卫、周巷、公交等10个基层派出所的执法情况,以及市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市法制办等11个市级部门和市委政法委的意见和建议。分片召开座谈会,听取各镇(街道)分管负责人、人大负责人和综治办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并实地检查了部分基层派出所,部分镇(街道)人大还联动开展了执法调研。在此基础上,9月初,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市公安局汇报,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视察。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公安局以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之一,执法效果持续增强、执法质量持续提升、执法难点持续破解、执法监督持续加强,着力解决社会关切的治安问题,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法效果持续增强。近年来,市公安局严格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不断加大对“黄、赌、毒”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市社会治安逐年趋于好转,治安案件受理总量明显下降,群众治安满意度持续提升。警调衔接工作开展较为顺畅,各基层派出所依法处理各类民间纠纷所引起的治安案件时,重视案件调解工作,努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努力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行政诉讼案件比例少且败诉率低。   (二)执法质量持续提升。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的要求,制定完善有关警情处置、传唤询问、现场勘查、调取证据等重点环节的工作规范,出台《关于处理民间纠纷类治安案件的若干规定》等执法规范文件,不断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建立民警脱产执法培训机制和执法资格管理机制,提高具备执法资质人员的比例和业务等级,不断加强执法主体建设。全面推广网上办案,实现执法办案流程的数字化。完成20个派出所执法场所功能区改造,统一了办案区功能设置、设施配备,完善高清视音频档案数据库,配齐配强一线执法装备,同时建立违法人员就医专用通道、在市看守(拘留)所设立人民医院门诊部,不断加强执法安全管理。   (三)执法难点持续破解。近年来,市公安局重视做好涉众型经济案件受害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及涉军、民师、信访老户等重点对象的基础排查、研判预警、分级分类管控等工作,有效防控各类重点领域风险,维护重点时间节点社会安定。尤其重视人大代表针对社会治安类建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分析研究、安排工作力量、逐一分解落实,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对群众信访、投诉中的治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加大处理力度,要求办案单位限期反馈处理情况,及时向人民群众反馈。   (四)执法监督持续加强。通过选任兼职法制员、配备专职执法管理员、物证管理员等方式,以及督查中心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审理网上监控视频等途径,不断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基本实现对执法行为24小时不间断巡查。同时,进一步推进“阳光执法”工作,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将执法依据、办案情况、行政管理和许可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不断推进阳光执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及时取证意识还不够强。三是人权保障意识还不够强。五是处理无理信访、非法信访等行为时执法人员有畏难情绪。   (二)执法工作面临不少难题。一是罚款执行到位难。治安处罚罚款金额不大如赌博案件中被处罚人拘留执行完毕后,缴纳罚款的主动性较低,且没有相关制约导致拘留并处罚款的罚款执行率偏低,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二是部分人员治安拘留执行难。因高血压、肺结核、骨折、艾滋病、精神病等身体原因,拘留场所对该类违法行为人一般不予收押,致使部分违法行为人逃脱了法律制裁,有的继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三是部分案件作出处理决定难。部分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有些证人拒绝作证,在证据缺乏情况下,公安机关无法认定违法事实。在公安机关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后,虽然从法律层面上终止案件程序,但是并未化解社会矛盾;若不作出不予处罚决定,案件受理后没有结论,二种处理结果容易引发行政复议、诉讼和信访。四是网络证据取证固证难。此外,   (三)法治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   (四)执法工作的要素保障还不够到位。我市一直面临执法量大的局面,每年打击处理总量列宁波各县(市)区第一,人均打处数比宁波全市平均数高出将近一倍。近年来,基层警力虽得到一定倾斜,但仍与执法量大的客观现状不相适应。基层一线派出所的执法人员,既要承担执法办案、调解纠纷、日常管理等繁重的警务工作,   除执法层面外,200620137016   (二)实体性规定不尽合理。一是部分条文处罚标准设计不够合理。三是对经营性单位场所及法人处罚力度不够大。90008二是行政强制措施与刑事强制措施在衔接上不够紧密。三、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治安状况秩序持续向好,检查组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要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即增强证据意识,防止取证不及时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期限意识,杜绝超时办案;增强程序意识,做到实体、程序并重;增强人权意识,切实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市公安局要积极探索、规范确定“情节严重”“情节轻微”“赌资较大”等具体标准,努力减少执法的个体差异性,避免执法的随意性,保证执法的均衡性。执法人员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过罚相当、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相对统一的尺度下执法,减少同类案件处罚幅度上的差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增强执法人员对立法本意的准确理解,正确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办案规定,同时要注重提高法律文书的制作水平、增强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治安管理职能,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机关要不断强化治安管理各项职能,加大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加强例行检查、抽查力度,避免运动式执法,保持对卖淫嫖娼、赌博、吸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民间易爆物品管理,全面清除治安安全隐患。加强对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口的管理,重点打击盗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处理维稳与信访之间关系,严厉查处打击非访行为。积极开展出租房、网吧、学校周边等治安问题突出的专项整治工作,以查处促稳定。加大对妨害执行公务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一线干警的人身安全。加大技防投入,将高清晰监控装置的配置从城区向农村延伸,注重企、事业单位监控资源的并网工作。不断探索完善警民联防制度和义务治安防范工作,努力降低发案率。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社会综治、信访等有关机关、部门的配合,形成打击合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加大研究应对力度,破解各类执法难题。公安机关要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努力化解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程序性及实体性难题。尝试与工作联系较为密切的周边县(市)区建立异地用警机制、快速联动机制、协调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取证、传唤、拘留等工作的时效性。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时间节点的警力保障工作,在突发型、涉众型、敏感型案件中杜绝单警执法等执法不规范情形出现。加强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衔接,建立联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制度,采用数字化、信息化等形式或平台,及时沟通执法进度、实时共享执法资源,避免违反“一事不二罚”的重复处罚情形出现。加大两法衔接力度,认真研究行政证据转变为刑事证据的具体规定,妥善处理案件性质与强制措施的变更,使执法工作更加到位。尝试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中立单位介入的办法,积极探索民间纠纷案件的合理赔偿区间,避免被案件当事人恶意利用。积极探索破解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执行难的方法和路径,以及防止治安案件转为信访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具体办法,降低行政执法成本、维护执法的严肃性。   (四)加强执法质量建设,做好执法工作的要素保障。要深入开展执法质量考评,不断完善相关程序规定和执法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和执法队伍法律素质。促进执法人员素质与现代法治要求相接轨,把加强执法质量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作为公安机关工作主线,通过经常性的法律知识考试和业务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不断提高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水平。坚持执法为民宗旨,恪守职业道德,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办案程序,既要防止怕违规不作为,又要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努力提高公安干警应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处置混乱局面控制驾驭能力,调处复杂纠纷的判断决断能力。要进一步重视、研究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经费紧张、装备更新以及加强村镇一级“天网”工程建设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的配合,支持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同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管理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部重要法律。市公安局要根据“七五普法”的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改进宣传方法、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力度,努力做好法律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引导公民努力学法、自觉守法,增强群众参与打击违法活动的积极性,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通过普法宣传,力求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此外,公安机关应协助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收集、整理相关修改意见,形成较为完备的条文修改建议,为下一步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改提供慈溪素材。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2031958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