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在慈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慈溪市公安局政委 黄伟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公安局网络诈骗预防惩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电信网络诈骗是依靠电信网络为基础实施的诈骗活动,诈骗的对象是大批电信网络用户,受害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泛,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正经历着由简单几个人的土法炮制诈骗向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专业化、集团化发展,该类案件取证难、打击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防范难,已成为社会治理一大顽症毒瘤,打防治理刻不容缓。
一、我市整体工作情况
(一)发案形势分析。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始终处于高位徘徊,已成为我市打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根据公安机关打防控数据统计,2015年以来,电信网络诈骗发案虽有一定幅度下降,但年发案总量仍在2000起左右。2015年发案2631起,2016年发案2222起,同比下降15.54%,2017年发案1823起,同比下降17.95%。但今年出现反转,第一季度已发案421起,同比上升30.34%,反弹趋势明显,发案量占全部刑事发案数(1451)的29.01%,其中电信诈骗152起(以冒充公检法、冒充熟人为主),网络诈骗269起(以办理贷款、网络购物、兼职刷单为主),网络诈骗明显超过电信诈骗。
慈溪市电信网络案件汇总表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1-3月
总数
同比%
总数
同比%
总数
同比%
发案数
2631
2222
↓15.54
1823
↓17.95
421
↑30.34
被骗金额
2694万
2879万
↑6.86
2990万
↑3.84
507万
↓3.93
电信诈骗
1077
808
↓24.97
636
↓21.28
152
↑94.87
网络诈骗
1554
1414
↓9.00
1187
↓16.05
269
↑9.80
抓获人数
10
42
↑320.00
243
↑478.57
104
↑2100
破案数
10
23
↑130.00
38
↑65.21
7
↑33.33
破案率
0.38%
1.03%
2.08%
止损金额
50万
129万
↑159.80
20万
↑277.71
以2017年慈溪全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例,2017年全年共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823起,其中网络诈骗1187起,电信诈骗636起,总损失2990万元,全年损失价值在10万以上的有52起,20万以上的24起,50万元以上的2起,100万元以上的1起。
主要作案类型方式
发案数
占比
1
冒充客服
406
22.27%
2
刷单
236
12.95%
3
网络贷款
161
8.83%
4
网络购物
136
7.46%
5
冒充公检法
55
3.02%
6
以医保为名
47
2.58%
7
冒充熟人、学校、老师等
42
2.30%
从作案类型上来看,主要以冒充客服、网络刷单、网络贷款、网络购物等诈骗类型为主,占全部案件的51.51%。这些类型诈骗量大面广,相对而言个案损失金额较小。
从损失金额来看,冒充公检法、冒充熟人、冒充老师和医保中心等诈骗案件发案量相对小,占7.9%,但损失金额较大,占总损失的40.82%。去年最大的一起冒充公检法诈骗案,损失金额达104万。
从作案手段来看,主要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和淘宝网等途径进行诈骗,对于冒充公检法等复杂类型,通常会由电话、短信转加微信、QQ等,多途径进行诈骗。
从受害人群来看,受害人以30岁以下年轻人较为集中,占总数的65.7%,其中21-30岁48.6%,是主要高危人群;其次为31-40岁,占18.3%;第三是20岁以下占17.1%。
(二)打防工作情况。2016年以来,市公安局将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为重点之一,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综合治理。在市级层面,由政法委牵头成立了由23家单位和部门组成的慈溪市级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在公安层面,对通讯网络诈骗案件一律根据《浙江省公安厅关于盗窃等侵财型案件受立案工作的指导意见》(浙公通〔2015〕96号)文件精神,立刑事案件开展侦查;在刑侦大队抽调5名警力组成了一支专业打击队伍;并成立了宁波地区唯一一家县级反欺诈中心,对诈骗类报警电话直接开展三方通话,最大限度缩短警情处理、紧急止付时间,提高反诈工作效率;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防诈宣传工作,制作宣传页、宣传册和宣传短片,组织开展宣传进社区、家庭等防范宣传活动。
2017年市公安局共抓获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243人,同比上升478.57%,破案38起,止付129万元。2018年1-3月份,已抓获诈骗犯罪嫌疑人104人,止付20万元。
二、目前存在困难和问题
目前,打防电信网络诈骗主要面临六难:取证难、打击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防范难,尤其是对基层公安机关来讲,电信网络诈骗作案空间跨度大、资金流转快、作案手法隐蔽,给打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一)侦查取证难。电信网络诈骗是远程的、非接触的高科技犯罪,空间差异性强,距离长度远,公安机关侦查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像电信网络诈骗这种非接触性犯罪,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现场,也不可能有痕迹物证,犯罪分子使用不记名的太空卡,或者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这给公安机关获取线索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打击跟进难。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是电信流和资金流两个侦查渠道,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基本上都是需要跨区域协作、跨区域异地作战。协作地各自为阵,不配合或者消极配合现象的情况时常出现。由于缺乏考核机制,对外地协查“无压力、无动力”。现实侦查办案中,往往需要不断的协调、沟通,沟通不好往往造成侦查滞后,影响案件侦破。对县级机关来讲,侦查工作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侦查速度难以跟上,比如个别案件侦查后发现系境外团伙作案,县(市)局一级没能力打击;如有些案件系全国重点整治地区人员作案,因工作机制关系,必须由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三)抓捕追逃难。电信网络诈骗嫌疑人依托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手段极其隐蔽,空间差异性强,反侦查意识强,追捕难度高。犯罪集团成员之间互不认识,通过专门的通讯工具单线联系,即使是抓获了一个犯罪分子,也很难摸清团伙内部情况及相关身份信息,从而形成不了证据链,打击处理困难,难以向上层层打击,一网打尽。
(四)案件定性难。司法实践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证据固定、行为认定等方面,公、检、法还是存在一定分歧与争议。如以投资类的诈骗案件为例,在此类案件侦办中,主要问题在于对公司类诈骗案件中普通员工的罪与非罪的认定,是否是共同犯罪的认知上,类案件涉及人员众多,在对所有涉嫌人员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其中部分人员的犯罪认定上都会产生分歧,最终导致刑拘一大批人,而只有其中小部分人能顺利移诉、审判。在整个办案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警力、财力。
(五)追缴赃款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通过手机转账、网上转账等形式,在短时间内就能不为人知地完成诈骗行为,整个过程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目前,电信诈骗犯罪发生后的30分钟内可以有效止付;但是如果超过30分钟,被骗资金就极易被犯罪分子取走,受害人几十分钟就可能损失几十万元甚至更多。犯罪集团会将骗取的赃款通过网银等手段层层转移,少则四五级,多则六七级,分散转移至全国各地,在由各个地方将赃款提取、藏匿,追赃减损极为困难;有的甚至将赃款迅速转移至境外。
(六)宣传防范难。电信网络诈骗作案充分利用了网络无边界的特点,空间跨度大、资金流转快,而且作案手段不断更新,出现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局面。近年来,通讯网络诈骗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占比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以网络诈骗更为明显,2015年新型诈骗占刑事案件总量的18.98%,2016年占20.79%,2017年占21.49%,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占29.01%。但电信网络诈骗赖以生存的最关键的两个条件“通信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还是存在漏洞。如电信、银行实名制没有完全落实,实名制人、卡不对应问题严重,对改号软件反制措施不足,银行业对同一时间资金快速拆分到多个账户等反常现象监管不严,对支付反常现象没有止付措施等等。而且由诈骗衍生出了倒卖电话卡、银行卡、个人信息等上下游犯罪产业。如我市的防诈骗宣传工作虽然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支撑,但仍旧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协作共治在理念和实践上都没有形成,主要还是依靠公安一家单打独斗。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特点,我市要结合工作实际,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打、防、控并举,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切实为平安建设保驾护航。
(一)抓住重点,加强打击力度。今年公安部对境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实行“1+8+32”(即公安部刑侦局+8个研判中心+32个省级刑侦部门)的侦查研判打击机制,大陆13个重点地区、12类高发诈骗案件由8个研判中心负责指挥研判,窝点地公安机关负责打击办案。我们作为基层县级公安机关,将积极适应新打法,选取一批在境内作案、团伙结构相对简单的,如冒充客服、网贷、购物刷单、冒充熟人、网络投资、网络交友等量大面广的电信网络诈骗,作为攻坚重点,切实承担起打击责任,集中警力加强侦查,努力查清犯罪团伙和窝点,坚决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高发势头。
(二)快速反应,加强案件止损。进一步优化反诈中心运作机制,加强与上级反诈中心的对接,提高快速接警、快速查询、快速止付的效率,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反诈中心统一接警后,派出所同步开展处警工作并制作详细笔录,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材料。案件受理后,派出所负责将案件信息准确地录入打防控系统,并将报案笔录在48小时内发送至反诈中心。反诈中心负责统一录入省反诈平台,并根据需要对涉案银行卡采取冻结措施,及时开展涉案资金流、通讯流、网络流的初侦初查工作,固定相关信息,判断案件性质,分析犯罪过程,串并同类案件,确定侦查方向,为侦查破案和刑事诉讼提供线索和证据。今年4-5月份,反诈中心经过紧急止损,成功止损了6起案件,共冻结涉案资金300余万元,有效挽回了群众损失。
(三)健全机制,加强执法衔接。公检法要建立关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的定期会商制度,加强前期侦查执法指导,案中定性会商,提高打击执法力度和效率。由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能加强执法指导,统一执法思想,规范取证。建议发现涉及人数众多的平台诈骗案件时,可以参考其他地区的办法,在侦查过程和现场大规模抓捕等环节,邀请检察院、法院的办案同志前期介入,加强执法指导,规范证据固定,一方面可以让办案同志提前熟悉案件情况及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的手段,另一方面可提前甄别涉案人员的罪与非罪的情况,指导公安机关办案过程中固定相关犯罪证据,提高办案效率。
(四)全面宣传,加强社会防范。积极发挥市级联席会议的作用,建议由政法委牵头,申请专项资金,制定防范宣传工作方案,组织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项宣传工作,提高防范宣传力度和针对性,扩大影响面,营造防范宣传的浓厚氛围,切实提升市民自我防诈意识。特别是相关行业部门要组织力量、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常态化、针对性防范宣传工作。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分析我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动向,剖析犯罪新手段、新形式,及时发布防范预警,通报相关部门。如反诈中心监测到近期冒充孩子诈骗家长的案件多发时,社区民警要及时走访辖区学校,加强防范提醒,同时通报教育局,教育局要组织学校通报学生家长,做好防范对接工作。又如遇到“医保”诈骗多发时,人社局、医保中心等单位要积极开展相应的防范宣传工作。市场监管、财税等部门在会计年审等集中培训中要加入企业财务人员防诈骗课程;教育部门要结合校园安全教育,通过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做好对学生及家长的防骗教育;银行、电信部门加强实名制的管理,堵塞源头监管漏洞,并通过用户短信提醒等方式,定期对在网用户发送提醒短信。
目前,市公安局拟定了2018年度公安机关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方案。在分析当前多发诈骗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千警下基层、万警大巡访”工作,每月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开展宣传周活动,以点带面,以点扩线提高宣传影响力,加强群众自防意识。5月份以广场、社区宣传为主,印发《告市民书》、《告企业财务人员书》,对全市在住居民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告知;6月份以进学校为主线,利用学校法制课堂,开展防范宣传教育,并通过《告家长书》,小手拉大手,促进家庭防范教育;7月份以进企业为主题,联手经信局、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单位,通过商会等组织力量,开展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防范专题宣传工作,并在我市重点企业开展网络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普及打工者上网安全知识,谨防网络诈骗。在主题宣传的基础上,公安局反诈中心组织3个宣传小组,轮流到全市各广场、有条件的社区开展巡访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