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慧
1月21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施惠芳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参加分组讨论。我作为文体新闻组的政协委员,谈到的、想到的,更多的是关于文化的话题。
市委市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建设。我重点翻看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3年“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这块内容。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送文下乡、普及大众文化的内容,有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有对地域文化的支持等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众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影响。
上午走出会场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在异乡,看到什么我会立即想起我的家乡?”
我们一直说,慈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在,我们怎样让市民认同并相信自己的文化,然后拿什么与更多的人分享?记得大会报到时,每位委员领取了一个公文包,包里除了会议资料外,还有几本书,上次会议拿到的是《慈溪书画家》,这次拿到的是《林汉达小传》。这些慈溪文史资料书籍,挖掘、整理、记录了慈溪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以望进一步挖掘出思想上深层次的感动与自豪。
讨论时我问几位政协委员,让他们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家乡文化产物。有的说草帽,有的说腌制品,有的说方言,却说不出一个共同的究竟。一座移民城市,如何树立自己的文化地标,得到公众的文化认同,使集体记忆有立足点和归宿?
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一种传统风俗、一个共同的节日、一位文化名人、一段历史典故等,想到看到这些东西,就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都是慈溪人,我们守护着共同的家园,撑起同一片蓝天。
(记者郑亚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