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一月十七日在慈溪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一、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主要目标,胜利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其中:一产增加值37亿元,增长5%;二产增加值453亿元,增长17%;三产增加值260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9: 60.4: 34.7。
201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88亿元,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4亿元,增长16.4%;自营出口68.86亿美元,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3.62亿美元,下降5.2%;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0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增长1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4%;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8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1%,城乡调查失业率2.2%;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7.3%;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2.22件,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率-0.48‰;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74吨标煤,下降2.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4182万吨,下降16.2%;二氧化硫排放量0.4959万吨,下降13.4%;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农业生产稳定有序,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土地规模流转稳定运行,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比重51.4%,新增宁波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3个、宁波市绿色农业产业基地2个,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列入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综合区。
——工业经济量增质提,结构转型成效进一步显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26亿元,同比增长44.6%。企业效益保持同步增长,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4亿元,同比增长60%。获得“中国家电下乡示范城市”称号。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项目顺利开工。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同比增长52.9%。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推进。全年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13个,年度计划投资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6.1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6%; 107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调整后为75.3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7.2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5%。半掘浦至郑家浦围涂造地 (二期)、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公路工程 (慈溪段)、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成。
——外向型经济快速回升,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入。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新增境外企业24家,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落户29个。全年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23.1%,新增认定服务外包企业2家。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服务业发展形势进一步显好。大力发展服务业,华润生活广场投入运行,新增城市社区商业示范区3个、农村社区商业服务中心6个。积极引导55家企业开展主辅业务分离,总部经济、中介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全年旅游收入实现38.8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19亿元,同比增长16.5%。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23亿元和1099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1.3%和29%。
——新型城市化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力打好中心城区改造更新攻坚战。总部经济区块商务楼、联盛商业广场等文化商务区项目实现开工。北二环东延、三北大街西延、界牌等综合改造工程拆迁二期进入扫尾阶段。 6个小区改造和36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全面完成。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38.5%,市区人均公绿面积9.6平方米,市域城市化率达到64.5%。启动实施观海卫、龙山、周巷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观海卫镇成为宁波卫星城,龙山镇成为省中心镇,周巷镇成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出台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市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据初步测算,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74吨标煤,同比下降2.6%,五年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0.4182万吨,同比削减16.2%,五年累计下降28.8%;二氧化硫 (SO2)排放量0.4959万吨,同比削减13.4%,五年累计下降35.3%, “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启动实施 “森林慈溪”建设行动计划。完成中心城区河道综合疏浚治理28.8公里,26个行政村完成村级生态河道建设。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6.68万人、 6.47万人、 5.85万人、 9.87万人、9.64万人。教育、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全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5%,初升高比例98.2%。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和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并轨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新增省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青瓷瓯乐团获宁波市首批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2411万元、专项救助资金2840万元、基本生活价格补贴472.8万元。截至12月底,全市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2.22件,同比下降4%;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54起,比上年同期下降6.3%。
二、 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区域联动发展,更加注重创业创新环境优化,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提升,聚力推进“城镇建设年”和 “产业平台推进年”两大攻坚活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
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外环境和发展要求, 2011年我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自营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5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10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上级下达年度任务,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以上,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9%以上,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控制在64件以内。
三、 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策建议
按照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做好 “七个着力”:
——强化规划引领,着力为 “十二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完善 “十二五”规划体系。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快重点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改完善和评审论证,推进规划纲要发展举措的深化细化。按照发展目标要求,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和项目进度,做好 “十二五”发展指标分解落实。加强 “十二五”规划宣传引导。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加大“十二五”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拓展内外需求,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立足点,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吸引旅游、会议等外来消费,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亿元以上。合理安排政府项目和重点项目投资,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卫星城拆迁改造和文化商务区、市综合物流园区、市商品市场园区等重点区块开发,启动东三环快速路、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一期拓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加快家电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和服务网点拓展,不断提高企业国内市场份额。推进外贸出口方式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企业出口风险预警机制。
——多措并举,着力保持市场消费价格稳定。强化落实强农惠农扶持政策,重点做好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生猪禽畜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加工和供应。落实成品粮、食用油等重点商品储备量。引导和鼓励超市等流通企业与米袋子、菜篮子生产基地实行“场地挂钩”、 “场厂挂钩”等方式直销农副产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检查,完善重要商品价格动态快速报告和监测预警制度。规范消费市场正常秩序,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努力维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引导家电、轴承、化纤、汽配等四大传统产业向科技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完善研发设计中心、科技数码园、科创中心等十大工业服务平台。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区首期开发,力争相关产业项目生成落地。加快推动慈东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园区转型,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以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城西商业休闲综合体等重点服务业项目。推进鸣鹤古镇、伏龙山等重点景区的保护开发,力争旅游收入达到40亿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及其正大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特色板块。
——建设幸福家园,着力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力争市域城市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全面实施中心城区改造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12个老小区改造和30条背街小巷改善。推进城区灯光设施改造,提升 “夜慈溪”城市景致。加快推进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全面落实扩权强镇建城各项政策,深入实施观海卫、龙山、周巷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增强卫星城和中心镇发展能力。
——注重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对照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任务,做好化学需氧量 (COD)、二氧化硫 (SO2)、氨氮(NH4-N)、氮氧化物 (NOX)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的年度目标分解落实,打好 “十二五”节能减排第一仗。大力建设 “森林慈溪”。加快推进以绿化造林为重点的城市美化工程,扎实推进公共绿地扩容、道路河道绿化和社区绿化,稳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启动建设万亩畈森林公园。
——立足以人为本,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实施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工程,以企业五大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应保对象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巩固深化充分就业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机制。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增省级文化示范村 (社区) 1-2家。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持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稳中有降,确保平安市创建达标。做好食品药品安全、消防交通安全和各类生产安全工作,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健全社会维稳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保稳定促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