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8-02-04 阅读: 1846

2018年2月3在慈溪市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慈溪市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十九大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较好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的良好开局。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8亿元,增长10.2%;财政总收入290.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3亿元,分别增长17.9%和13.7%;固定资产投资839.5亿元,增长5.1%;自营出口658.9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2亿元,增长12.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万元和3.2万元,增长8%和8.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9%;在宁波经济运行监测考核中,我市指标综合排名跃至首位。一年来,我们还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国字号”荣誉,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现代农业产业园列入首批国家级创建名单;同时,高铁、高速、高架、引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积极进展,纳入省大湾区平台布局,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开工建设,大剧院、科博中心等文化公建群建成投用,新城河城市新核心加快打造,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3.3个百分点,处置盘活“烂尾楼”项目8个,影响环境的慈溪热电厂关停,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经济质效稳步提升。认真落实市委振兴实体经济决定,狠抓“四服四促”精准服务企业,开展“风云慈商·走进名企”活动,成立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每月召开企业家和金融业座谈会,表彰激励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汇聚发展精气神。全年为企业降本减负41.3亿元、解决个性困难1373个,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省出口名牌企业13家,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和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28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9.4亿元、增长38.3%;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3家,上市申报和辅导备案3家。大力促进有效投资,举行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实施一批PPP项目,建立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71亩,新开工投资项目581个。紧抓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和金融生态修复,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云服务平台,与多家银行和财团实行战略合作,与国星集团、清控金信等机构合作设立基金,全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新增85.7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减少56.4亿元。出台“中国制造2025”慈溪行动纲要,实施“个十百千”智能示范工程,推动479个智能制造技改项目,“企业上云”2446家,入选全国工业强基工程项目2个、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家,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248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3%。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新登记电子商务市场主体639家,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鸣鹤古镇旅游人气增强,服务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8.5%和13.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化构建,建立15个镇级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全省首家一体化农产品电商孵化园,大学生“农创客”活力呈现,新增宁波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铺开,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9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以及气象监测服务得到提升。

  (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科院系统两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与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小家电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全国首个湾区经济研究院,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168家,新获授权专利6087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有2家企业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新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个,成为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获评省商标品牌示范市。出台人才新政,引进院士1名,新增“国千”“省千”人才8名,入选宁波“3315计划”人才(团队)10个,“上林工匠”行动培养各类技能人才2.1万名。强化大招商大开放,制定实施大招商十条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出台全方位接轨上海规划,广泛开展“关爱家乡”工程,设立中东欧招商办事处,在上海和浙江大学成立慈溪籍专家顾问团,在杭州设立创新创意“飞地”,与物产中大、蓝源资本等实行战略合作,有4个平台被列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重点平台,中德(慈溪)中小企业合作区申报通过工信部专家组评审,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引进内资82.6亿元。“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创出亮点,首创“一件事情”梳理归集,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全城通办”,已有95%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双创”活力更大释放,登记市场主体突破15万家、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慈溪家电馆入选全省服务小微企业“十大优秀项目”,有2家企业上榜省“小微企业成长之星”,市级众创空间达到10个;“一镇一品”特色小镇加快培育,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列入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宁波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数增加到5个。平台园区打造走出新路子,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商品市场园区等五大产业平台加快发展,以专门班子、专业队伍、专门政策、专项基金和专业公司“五专”机制,推动了生命健康、新材料、航空、军民融合、中捷(中东欧)等五大专业产业园建设。

  (三)城乡品质更好展现。规划引领作用增强,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纲要以及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等编制,“多规融合”深化推进。城市形象加快改观,新城河区块河道启动段全面建成,城南区块改造展现新形象,爱琴海购物公园、新城吾悦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房屋征迁81.7万平方米。狠抓“三改一拆”“治危拆违”,拆除违法建筑252.8万平方米,完成“三改”388.3万平方米,实施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7个,农村住房解危2442户。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周巷镇天元片区被列为省级样板,省级卫生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推进中心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观海卫镇入选省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试点,2个卫星城市和2个中心镇获宁波考核优秀,新增省美丽乡村示范镇2个,新创省特色精品村4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推行“三北城管家”社会动员机制,强化对越门经营、户外广告和流动摊贩等治理,智慧城管向镇级延伸,生活垃圾全面实行“以桶换桶”、试点分类收集。下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沪嘉甬铁路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胜陆公路横河至余慈界段加快建设,杭甬高速连接线余慈交界段改造取得突破,西二环北延、南二环路改造等项目扎实推进,新增公共停车位1510个,新设和优化公交线路17条,设立旅游公交专线4条。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执法监管,新增平原绿化2180亩,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50件,其中移送公安16件、刑事拘留22人,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全部办结。出台新一轮治水三年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五年规划,投入28.3亿元资金实施158个治水项目,剿灭劣Ⅴ类水任务提前完成,有6个镇(街道)和园区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宁波考核验收、超额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各类河道及小微水体“河长制”全覆盖,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一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河湖库塘”清淤180万方,畜禽养殖场关闭184家、改造治理22家。推进治土治气治固废,专项整治铅酸电池以及五金、汽修等行业,完成121家企业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267台,PM2.5平均浓度下降7%,空气优良率提高到74%。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86.7亿元,完成10大类28项民生实事,确定10月13日为“市民幸福体验日”、推出首批体验点63个。就业和社保更上水平,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扶持4808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各类养老保险待遇有新提高,首创工伤保险服务外包,推出公租房1217套,低保政策覆盖面扩大、支出资金增长89%。新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8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90%。市慈善总会发放善款近7200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惠益2.3万人次。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先期开办文创学院,获评省首批示范学习型城市。医疗卫生“双下沉、两提升”不断深化,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与沪杭甬大医院加强合作。文化事业持续进步,举行秘色瓷北京故宫展和第四届越窑青瓷文化节,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建成,举办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以及若干高端文艺演出活动,我市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文明创建深入推进,“礼让斑马线”等文明行动取得成效,评选表彰首届慈溪道德模范,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新增全国文明单位2个、文明村1个。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创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统计、档案、市志等工作开创新局面。社会治理能力提高,基层“两网融合”和“四个平台”发挥实效,村和社区组织换届顺利完成,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成立运行,构建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动律师等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天网工程”高清升级改造和镇村“小天网”建设,实体化运作安委办和消安办,实施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全年刑事发案下降17.5%,生产安全事故、消防事故分别下降27.7%和37%,获评省首批食品安全市,圆满完成“护航十九大”等重大维稳安保任务。

  (五)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从严治政,加强改革创新,担当务实进取,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获得省、宁波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67件、政协提案321件。重视加强决策咨询,强化政府智库建设,增强科学谋划能力。构建政务大督查体系,确保政令畅通、立说立行。开展“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采取“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和“千名社会人士评行风”等举措,强化公职人员担当容错和不作为问责,推动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切实优服务提效能,网上审批服务事项占比达到82%,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水平和服务监管功能增强,国地税联合办税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投资项目全面实行审批代办。正风肃纪和廉政建设持续加强,财政绩效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改进,审计监督不断强化。

  各位代表!经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市经济形势在好转,营商环境在改善,民生事业在进步,干部作风在转变。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全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结果,也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慈部队官兵,上级驻慈单位,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慈溪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够快,新经济、新动能培育还不充分,引领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金融生态仍存风险压力;城市功能品质仍有弱项,内外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需改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还需提高;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尚有差距,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薄弱环节,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领域还有不少风险点。同时,干部能力和作风仍有欠缺,一些干部存在“本领恐慌”,部分干部担当意识、攻坚劲头和服务水平还有不足。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精准、更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慈溪撤县设市30周年,也是我市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进入新时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中的考验和挑战还很多,但积极因素更在持续增强,尤其当前慈溪发展呈现心齐气足、积极向好的势头氛围,国家、省、宁波层面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予以我们更多机遇,有望实现的高铁高速等重大交通格局变化,更将有利于我市确立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我们要顺应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担当实干、善作善成,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努力争创“三区三城”,开启新时代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新征程。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战略,实施“八大工程”,狠抓“八个聚焦”,推动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开创新局面,加快向着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为宁波“名城名都”、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市级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市级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外贸自营出口稳定增长,保持全国市场份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6亿元,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效益提高,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持续好转。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启动实施新时代新发展“八大工程”:一是新动能培育壮大工程。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四新经济”,制定实施智能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服务业新业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构建“1+5+5”平台园区体系、人才培育引进体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低小散”块状产业整治提升行动,部署实施“凤凰行动”慈溪计划和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创二代”(精英企业家)培训交流机制,加快培育一批高利税、高技术和高成长产业,壮大一批品牌引领型和行业龙头型、冠军型企业。三是改革增创新优势工程。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作用,开展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落地行动,推进“亩均论英雄”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投融资创新和产融合作,全面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创新,充分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开放新格局打造工程。更加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接轨大上海、融入大湾区,促进与杭州湾新区融合联动发展,开展结对联系大企业大集团行动和“关爱家乡”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五是城市高品质塑造工程。实施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文化塑造行动,下大力打造新城河城市新核心,争取高铁、高速等重大跨境路网加快布局,开展道路交通治理、停车场建设和造绿建林等专项行动,构建环境污染治理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六是高起点乡村振兴工程。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以全域景区化为导向,全面建设美好乡村,推进“垃圾革命”和“厕所革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创省美丽乡村示范市。七是民生高水平保障工程。出台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一批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文化、体育、娱乐、健康等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安全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八是政府高效能服务工程。把“最多跑一次”理念贯彻到政府办事服务各领域,全面做优“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机制,健全企业需求服务对接机制,持续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工作中重点抓好“八个聚焦”:

  (一)聚焦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

  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重点抓好“个十百千”智能示范工程,培育5家智能经济龙头企业和30家示范企业,推动400家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新增20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及成套智能装备应用,发展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服务机构。紧抓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进“互联网+”“标准化+”“机器人+”技术改造,打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众车联等供应链创新项目落地。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推动“低小散”块状产业整治提升,整治、淘汰“四无”企业(作坊)2000家以上,各镇(街道)实施整治提升项目至少1个,鼓励盘活低效用地、闲置厂房等资源建设小微企业众创园。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技改投资均增长8%以上。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培育总部经济集聚区,推进工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商品销售额、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和7.5%以上。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优化旅游顶层设计,挖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和民宿经济,促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推进重点区域旅游招商开发,与战略投资商合作打造鸣鹤国药康养小镇,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以“四新经济”为重点,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领域产业,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现代供应链业态,提升发展电子商务,建成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开展“四服四促”专项行动,健全服务企业常态化长效机制。大力培育企业梯队,“一企一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重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创新型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成长,力争百亿企业培育实现突破。推进股改上市和并购重组,建立新注册企业股改培训制度,加强企业上市联系服务,力争完成股份制改造50家、上市3家,新三板及宁波股交中心挂牌40家以上。举办首届世界慈商大会,深化“风云慈商·走进名企”活动,选树优秀企业家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强化“一把手”抓经济工作责任,深化 “双底线”管理。促进投资优结构、提效益,滚动式谋划推进重大项目,拓展投融资渠道,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着力督促项目落地,全年民间投资增长8%。促进消费升级,发展信息、养老、健康、文体等新兴消费,引导传统商贸转型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消化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4000亩,低效用地再开发1000亩,推广工业用地弹性出让,设计成长型企业用地优先保障等制度,推进天然气输配工程和加气站建设,新建续建11个输变电项目,推动接入500千伏镇海变输电工程。推进产融合作和金融生态改善,深化企业信用信息云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推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坚决打击逃废债和非法集资等行为,切实发挥各类产业基金效用,力争不良贷款率降到2%以下。

  (二)聚焦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信息系统,破解信息孤岛,促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力争年底前“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覆盖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全面延伸到镇(街道)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向涉政涉企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拓展,推动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落实“减事项、减次数、减材料、减时间”要求,深化跨部门、跨层级“一件事情”梳理归集,在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企业投资项目和人才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的监管体系。

  联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各项改革试点,抓好落地见效,创出改革亮点。致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开展国有资产专项调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国企资产证券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和安全等法规标准,推动“僵尸企业”市场出清,探索包含环境、亩产等指标的“标准地”出让,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网上交易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理财治税举措,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培育“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建设发展模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管理政府投资项目,推动国有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大实体经济降成本力度,进一步削减涉企涉民办事费用,降低企业融资及资源要素成本。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承诺审批制试点。

  更高水平招商引资。坚持大招商不动摇,深化“以企引企” “以商引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强市、镇(街道)、平台园区统筹联动,强化项目全程跟踪服务,畅通项目落地“绿色通道”。创新招商方式方法,推进专业招商、顾问招商和中介招商,各镇(街道)、平台园区结对联系央企国企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外地慈溪籍人士联系沟通,发挥异地商会作用,营造“关爱家乡”浓厚氛围。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拓展“飞地”招商模式和功能。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引进内资48亿元,努力在引进百亿级制造业项目上实现突破。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杭州湾大湾区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深化落实接轨大上海、融入大湾区的机制举措,全面推进与杭州湾新区对接融合、互补互促。扎实开展“山海协作”,加强对口支援帮扶。以优质优价为导向拓展对外贸易,重点抢抓“一带一路”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机遇,大力培育外贸主体,发展外贸服务平台,加强“中捷”、“中泰”等4个“一带一路”开放平台打造,促进更多“慈溪制造”进入国际市场。提高跨境电商和“走出去”发展水平,推进省家电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试点,深化中国(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慈溪园区建设,支持企业跨国并购、国际产能合作和境外营销网络构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体育、旅游以及高端论坛等活动,发挥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等作用,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聚焦创新引领,壮大内生动力

  增强创新能力。发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中科院系统两大合作平台、同步健全创新团队,谋划建设航空工程技术中心和石墨烯创新应用中心,积极引进高端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创新型初创企业120家,新认定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企业研究院3家以上,新获发明专利650件。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新增“浙江制造”品牌2个,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个。深化特色小镇“一镇一品”培育,加大小家电智造小镇、智能电器小镇和息壤小镇等创建力度。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打造一批集成式、专业化双创孵化平台。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重视对轻资产、创新型和高成长企业金融支持。

  强化人才支撑。全面落实人才新政,出台入选上级人才计划配套奖励办法,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上林英才”平台链,打响“智造人才”工作品牌。新集聚“国千”“省千”和宁波“3315计划”等人才(团队)10个以上,新引进“上林”系列人才项目25个。实施新一轮115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企业人才引进培养,鼓励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培育“上林名匠”。培养新生代创业精英,促进“创二代”成长壮大。支持发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慈创业就业。重视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平台引擎。以“1+5+5”平台园区为重点,构筑新经济、新动能、新发展的主阵地。谋划筹建湾区经济产业新城,发挥在宁波环湾智能经济新区中的核心作用。结合湾区平台开发,创新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推进产城融合和产业创新,打造“杭湾金融港”,联动改造城区老工业区,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瞄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提升滨海经济开发区发展能级,招引发展高新材料、高新机电以及航空、大健康产业,落地亿元以上产业投资项目15个。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开发,发展多元化园区模式,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8个以上。构建现代农业开发区“一区多园”体系,加快打造长三角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力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通过验收。创新商品市场园区开发经营模式,推进重大意向项目落地,加快轻纺布料城建设和农贸城投用。全面落实“五专”机制,出台“一园一策”招商政策,加快生命健康、新材料、航空、军民融合、中捷(中东欧)等五大专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实质见效。

  (四)聚焦功能品质,展现城市魅力

  着力提升城市品位。结合湾区经济、高铁规划等带来的城市格局变化,做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重大功能板块谋划,完成市域总体规划修编,深入推进“多规融合”。强化城市经营理念,积极探索“XOD+PPP”开发模式,加快新城河区块一期以及城南区块改造,促进“两横两纵”城市轴线构建,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试点城中村梳理式改造,实施房屋征迁100万平方米、完成70万平方米。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推进“烂尾楼”处置,规范房产中介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智慧城管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规范提升城市物业服务,重视老旧小区和拆迁安置小区等管理。健全城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水平。推动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项目,实施南部输水管网联网工程,建成投用城南水厂。持续抓好“三改一拆”,争创省基本无违建市。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建设,推动各镇建设具有活力魅力的美丽城镇。

  加快改善交通体系。积极主动向上衔接,推动有利于我市的重大跨境路网布局。开建杭甬高速复线一期(慈溪段)、长邱线延伸段二期等项目,推进胜陆公路横河至余慈界段、芦庵公路(329国道至七塘公路)改造等工程,实施中横线维修等一批道路提升项目。加大道路交通治理力度,发展智慧交通,加强交通疏导和违法行为查处,实施金一路等7条“断头路”打通工程,治理交通拥堵点5个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停车场建设运营,新增公共停车位1500个以上。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试点时段性公交专用道,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8%以上。

  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以打响“秘色瓷”品牌为重点,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抓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传承园建设和运营,推进申遗工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动文化公建群社会化、市场化运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天元古玩街、湾底区块和明月湖畔等文化创意街区建设,培育特色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化“文明慈溪”系列活动,推进“溪上慈风”文明示范线建设,健全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体制机制,增强“慈文化”品牌效应。开展撤县设市30周年主题宣传,办好“市民幸福体验日”系列活动。

  (五)聚焦农业农村,促进乡村振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坎墩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发展镇级农业特色园,培育壮大精品园、主导园和休闲园,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万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优,新增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10家,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大学生“农创客”队伍,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功能,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新型流通业态,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渔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创建美丽农业示范基地3个。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培育精品村11个、示范村15个、美丽宜居村20个以上,创建A级景区村庄20个。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厕所革命”,实施3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50%以上。开展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创建。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主阵地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2500户以上,完成农村危房解危任务。

  深化涉农领域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发展农合联和市镇两级农事服务中心,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推广农地经营权和农村住房等产权抵质押贷款。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提高规模经营水平。争创全国首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县,新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个、技术团队4个以上,探索建立网上“庄稼医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分类分批落实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快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转化,着力增强“造血”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民宿+”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低收入农户帮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涉农保险覆盖面。

  (六)聚焦绿色生态,建设美丽慈溪

  攻坚治理环境污染。巩固治水剿劣成果,深化“河长制”,落实“湖长制”和“滩长制”,强化污水源头治理,推行流域性治水,加快东部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周巷(西部)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截污纳管工程效益,完成8个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涉水环保重点监管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门户管理”全覆盖。保护近岸海域环境,防治海湾海滩污染。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完善空气监测网络,专项整治橡胶、喷漆加工等污染行业,全面完成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内。切实防治土壤污染,完善工业垃圾等固废处置体系,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试行重点监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自行监测。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开展造绿建林,完善建设绿道网,构建“两横两纵”滨江绿廊,推进“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创建,新增平原绿化2000亩。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60个节能改造项目,节能1万吨标准煤。鼓励和支持屋顶光伏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严格保护耕地,推广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快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一期和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建设,开建四灶浦南延(新城河)拓疏二期和中部三塘横江拓疏项目,“河湖库塘”清淤130万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场,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污染治理长效监管机制,形成“投诉受理、整改销号、倒查问责”闭环体系,构建全民参与环保的工作机制。落实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环保110”和环保执法监管分级管理。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和严惩重罚制度。严格落实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扩大区域能评试点。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实施排污费改征环保税改革。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七)聚焦民生改善,创造美好生活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委员议、代表定、政府办”的新理念,梳理形成了12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选出10个。民生实事项目确定后,强化责任分解,按时保质完成,兑现为民承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市,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推进集团化、共同体办学,加大“招院引校”力度,兴建城南等区域的新学校,完成实验小学北校区扩建,力争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建设主体结顶。尽力破解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等级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6%和85%以上。推进职教改革创新,推动中高职衔接和产教融合。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管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治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等问题。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城乡一体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服务。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推进全民参保登记,探索医保历年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公租房保障。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出台医养融合意见,推动城区福利院二期和阳光老年城项目建设,完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布局,优化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支持社会化养老,重视精神养老和“空巢老人”情感关怀,3A级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占比达到65%以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制度,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为7万余名困难群众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加快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推动慈善和红十字事业发展。

  加快建设健康慈溪。制定实施“健康慈溪2030”行动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提高医院学科建设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重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市人民医院改扩建、第三人民医院扩建以及第五医院新建等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优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追溯和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放心消费”,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让群众吃得放心。

  (八)聚焦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理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互联网+社会治理”,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治理体系。发挥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以及“四个平台”统筹协调,起好网格员队伍作用,促进力量下沉到网格,探索“全科网格”建设。培育政府职能承接型、补位型社会组织,完善社区治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结合“圆桌夜谈”及“先锋户联”等特色品牌,深化推广“村民说事”制度。

  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实施城市“雪亮工程”,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采取综合治理手段,防范和打击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行为。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发展平安志愿者队伍,提高群防群治水平。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综合治理,深入整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抓好消防、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深化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和智慧消防建设。致力地质灾害除险安居“清零”,抓紧隐患点治理,加快避让搬迁项目进程。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更好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立舆情综合导控平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传播网络正能量。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广“律师进村、法律为民”服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强化信用激励与惩戒。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省“无欠薪”县市。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拓展量化积分评价应用范围。固化退役士兵返乡欢迎制度,深化“你为国尽忠、我替你尽孝”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准备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推进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探索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和社科联等群团组织开展活动。

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以更加自觉的责任担当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两强三提高”,不断提升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增强素质本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开展政府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本领。注重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培养,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和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对百名紧缺经济管理人才跟踪培养,突出在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金融和“三农”等领域,塑造市镇两级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以上率下招引项目、争抢人才、服务企业、推动工程,促进政府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二)激励实干担当。健全工作清单制度,强化责任链条,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完善政务督查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强化督查刚性,建立“对账销号、亮灯管理”机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合“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深入基层一线,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探索镇(街道)个性化目标管理考核,发挥评优评先导向作用,营造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重视保障干部待遇,加强人文关怀,关爱基层干部,促进公务人员爱岗敬业、忠诚履职。

  (三)严格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公务人员学法用法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及审计结果运用。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支持和配合检察机关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发挥新型智库作用,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深化政务“五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

  (四)落实从严治政。强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坚持不懈纠“四风”、正作风,营造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支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牢牢守住廉政底线。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减员节支增效”,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畅通企业和群众办事投诉举报渠道,大力整治不作为和慢作为,坚决打通“中梗阻”,不断提升执行力。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拼搏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斗志、锐意进取,为开创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新局面,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8 CIXIRD.GOV.CN
主办单位: 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37320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1369410位访客